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强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建设综述

2011-12-15 18:11:28 来源: 作者:杨玉经

宁夏地处黄河中上游,面积 6.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625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 36.2%,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全区现辖 5个地级市, 22个县、市(区)。宁夏古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的美誉,今又有“中国十大新天府”的盛赞。首府银川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宁夏自古处于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过渡带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上,具有独特的区位地理、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 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此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在这里迁徙繁衍,推动多民族文化融合积淀,逐步形成了黄河文化、回族文化、红色文化、西夏文化、生态文化等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距今 3万多年的水洞沟古人类遗址、记述和反映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原始造型艺术贺兰山岩画、绵延起伏的秦及历代长城古堡、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神秘西夏王陵、高耸林立的古塔寺庙等,都真实地记录着不同民族在宁夏生存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华回乡文化园

文化强区的战略决策

新时期新阶段,宁夏按照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围绕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宏伟目标,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立足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强区战略,着力推进“小省区办大文化”,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两轮驱动,狠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精品品牌创造、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三个关键,加强文化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供给能力、涵养能力四项建设,加快文化行政职能社会化转变、公共文化规范化服务、文化项目特色化建设、文化主体合格化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化运营五个方面改革创新,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精品引领、文化活动品牌培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六大工程,文化建设迈出繁荣发展的坚实步伐,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宁夏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为抓手,建立健全区、市、县、乡、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宁夏图书馆、博物馆、广电中心等一大批地标性文化建筑相继建成,宁夏艺术学校迁建和宁夏大剧院、红旗文化大厦、银川剧院改造建设等重大项目正在实施,市县文化场馆和基层文化设施广泛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率先在西部实现村村通,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加快向社会全部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2010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宁夏,参观考察宁夏博物馆后,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时,特别指出:“宁夏博物馆免费开放一年,接待观众达 50多万人次,社会效益非常好。 ”宁夏回族自治区有 31个县和乡村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

近年来,宁夏着力推动大型文化活动品牌化、区级文化活动制度化、文化节庆和赛事活动常态化、群众性常规文化活动特色化、文化交流活动扩大化等方面的工作。由文化部等国家五部委与宁夏区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三届;中国西部民族(花儿)歌会成为常驻我区的大区级文化赛事活动,形成南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北有西部民族(花儿)歌会的民歌艺术发展格局;宁夏文化艺术节和农民艺术节、社区文艺展演、春节民俗文化大集等群体性、行业性、节庆性文化活动定期举办,“文化周末 科学发展大讲堂”等品牌讲坛创设开办,网络摄影大赛、少儿才艺大赛等赛事活动精彩纷呈,“清凉宁夏” 30个特色品牌文化广场年均演出 1200场以上,“百乡千场”送戏下乡每年演出 1500 场以上,形成了“群众文化天天有、广场文化周周有、节庆文化月月有、大型活动年年有”的生动局面。

 
中华黄河坛

佳作纷呈的文艺创作

为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和系列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宁夏回族自治区着力打造具有宁夏特色、国家水准、世界影响的艺术精品。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年均创作 10部以上优秀剧(节)目,保留优秀剧目 40多部。其中,大型回族舞剧《月上贺兰》进入国家“十大精品 ”行列,舞台《花儿》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年度资助项目。歌舞剧《大山的女儿》、《回乡婚礼》、《长河大漠塞上风》,京剧《海上生明月》,秦腔《清风明月》,话剧《村医》,电视纪录片《中国回族》充分展示了宁夏民族区域特色文化的魅力。拍摄的电影《画皮》、《同心》,推出的《不周山传奇》、《薯仔历险记》等原创动漫作品社会反响强烈。宁夏多部剧目赴阿拉伯国家和台湾演出受到欢迎,银川杂技团常年在国外演出效益显著。

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宁夏回族自治区认真贯彻《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深入挖掘民族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演艺业、娱乐业、网络动漫游戏业、文化创意业、节庆会展业、文物复仿制及工艺美术品业为主的九大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宁夏演艺集团、以投资和贷款担保为主营业务的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组建成立,中华回乡文化园、华夏西部影城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 8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基地,每年评选 10大“星级”民营文化企业重点扶持,动漫、泥塑、刺绣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网吧、歌舞娱乐场所连锁经营步伐加快,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地、财税等一揽子优惠政策措施,协调推进与中行宁夏分行等金融机构的文化银政合作,积极搭建文化旅游产品展等发展平台,为文化投资和合作提供优惠便利条件。实施文化行政集中审批服务,建成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全面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运行,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传承保护的文化遗产

在全面开展各类文化遗产普查、调查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全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3200多处,核定公布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7 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8 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04处,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扎实推进,平罗玉皇阁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及时维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宁夏回族服饰、回族花儿等一批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名录,公布两批自治区级代表名录 54项,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 20个。建成邮政、电力、煤炭、水利等行业专题博物馆 66座,提前实现每 1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的目标,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为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打下深厚基础。

 
西夏陵

不断深化的文化改革

按照文化体制改革“时间表”、“线路图”、“责任人 ”,把文化体制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文化行政管理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管微观向管宏观、主要管理直属机构向加强社会管理的“三个转变”,有效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在开展试点基础上,将自治区直属 4个院团和首府银川市 1个同城化的院团、 2个演出剧院、 1个从事演艺经营的服务中心 8个单位优化整合,挂牌组建宁夏演艺集团,实现了全区 8个国有骨干文艺院团的全部转企改制,改制面达到 61%。同时,通过转制、整合、撤销、划转等方式,积极协调推进市县规模较小院团的改革,基本完成了院团改革的阶段性任务。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立宁夏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局,以地级市属地管理为主,健全完善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在科学设置岗位基础上,全面推行聘任制、绩效工资制,实行效能目标管理考核,严格兑现考核奖惩。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开展了改革试点工作,系统内部活力进一步增强。健全完善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及时将展览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服务机构进行调整优化组合,强化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公共服务职能,使系统组织管理体系不断转型升级,文化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效果,受到中央的表彰。

杨玉经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