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照走天下”:让互联网助力商事改革
2月19日,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提到,我国将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推动“照后减证”,推进电子营业执照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应用,建立市场主体身份认证服务体系,力争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照走天下”。这引发舆论关注。
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营业执照的共享和许可证的精减。营业执照和许可证,是企业进入市场、开展经营的两把“钥匙”。从“先证后照”到“先照后证”,再到如今的“照后减证”,我国商事制度改革无疑在不断向深处拓展,这也较大幅度地削减了行政审批事项,降低了各类主体准入门槛。
据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统计,5年来,我国新设市场主体7292.9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75%;新设企业2160.9万户,占企业总量的72.3%。世界银行《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营商便利度排在全球78位,比2013年提高了18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较2013年上升65位。
从目前看,接下来的改革将会把重点放在推进电子营业执照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应用,力争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照走天下”——这也是市场所喜闻乐见的。
在理想的情形下,电子营业执照的信息将通过在不同部门、领域间的流动,实现共享和反复利用。这必将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的认证难度,提高办理各类证件的便捷度,免除反复跑腿、提交材料之忧,减少中间环节的空转,从而释放出时间和精力,方便企业专注于内部的生产经营。
“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既可以激发企业的活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也精简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流程,方便工作重心由事前向事中事后监管的转移。企业专心于开拓市场而无后顾之忧,对于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地的经济活力也会大有裨益。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营业执照的电子化。在这一方面,工商部门已经做足了准备。据悉,到2017年年底,31个省区市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全部开通,电子营业执照已经全面实施。
接下来,如何实现电子营业执照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应用,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照走天下”,或许才是难啃的“硬骨头”。
首先是从技术层面上打通数据“孤岛”,包括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实现不同区域、部门、领域的系统互访和数据共享。在这一方面,市场力量或许大有可为,一些成熟的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等的发展,为信息的高效、安全传递提供了可能性。
更重要也是更困难的,是解决好这一过程中的观念掣肘,打破区域、部门间的利益割据和“数据小农意识”,建设一个流动的数据网络。在这一层面上,顶层推动不可或缺。只有从国家层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划推动,才能减少乃至消除政府部门间资源共享的屏障。正如张茅所指出的,“越是在改革攻坚期,越要强化改革定力、强化创新突破、强化部门协同、强化政策落地。”
仰赖于坚定的改革步伐,我们有理由期待,营商环境会持续改善,市场主体也会享受到更大的空间和更便利的服务,进而更有力地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