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国理政论坛)
9月26日至27日,中宣部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治国理政论坛“坚持绿色发展”理论研讨会。中央有关部门、社科研究单位、高校、思想理论工作“四大平台”以及湖北省社科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共9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形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丰厚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坚持绿色发展的认识。
关于坚持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有专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梦包含绿色梦,绿色发展支撑国家富强。一是建设生态文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们党明确提出并大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体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行动,表明了超越狭隘私利的宽阔胸怀和长远视野;二是推进绿色发展解决民族复兴关键阶段的突出矛盾。新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是解决人口持续增长与人均资源减少的客观矛盾、生活水平提高与资源环境约束的发展困境、中高速发展与中高端水平双重目标兼容互洽的正确途径;三是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幸福的发展要求。环境美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内涵,建设美丽中国鲜明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生态公平是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重要体现。
有专家提出,绿色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根本目的。一方面,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另一方面,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要求,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有专家提出,坚持绿色发展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生态文明是人类追求良好生活保障和保护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文化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我们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充分汲取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积淀的丰富生态智慧,吸取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处理生态环境关系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中国语境下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提供了坚持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有专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塑造了新型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基本立场,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运用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和共生共存。有专家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是在塑造新的社会主义文明。
有专家提出,绿色发展是一个由三个层次构成的完整体系。上层是绿色发展的总体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强调发展需要实现经济社会进步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双赢;中层是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从资源流入和环境输出的两大方面即物质流与能源流的维度,有针对性地落实绿色发展,是绿色发展的承上启下内容,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行动支柱;下层是中国发展的行动领域,如城市化、工业化、消费方式等,通过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把绿色发展的一般原理接地气地用到中国发展的主要领域,实现整体上的绿色转型。
关于坚持绿色发展的实践要求和实现路径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走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有专家提出,走绿色发展之路,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这是我们能够根植于自然,并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二是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是造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对立与冲突的主要原因。在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凭借科技、资本和市场手段,一步步逼近乃至超越环境能够承载的极限,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立与冲突,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分离所造成的。三是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途径。绿色发展打破了环境保护末端治理的单一模式,实施前端保护、过程严控、结果严惩的治理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推动发展,成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最佳路径。
有专家提出,走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握好融入性和系统性特征。一是目标的融入性和系统性。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齐头并进,力争实现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存,在让13亿多人进入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推进路径的融入性和系统性。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三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融入性和系统性。我国已建立了包括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的覆盖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保障资源节约、控制污染、修复生态的各项激励和约束制度,渗透到了各相关部门和各个环节,努力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制度保障全民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有专家提出,走绿色发展之路,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供给侧改革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使命和价值诉求等具有双重叠加性,要加强“两型社会”建设的主体改革、要素改革和市场化改革,将科技创新的潜力和动能释放出来,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和促进增长动力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专家提出,走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坚持节约优先,最大限度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三线”思维,以资源消耗上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箍咒,以环境质量底线作为资源开发利用的硬约束,以生态保护红线作为资源开发利用不可逾越的雷池,控制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推动资源开发利用向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创新,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形成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体制机制,实行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和强度双控,建立绿色财税体系,建立绿色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
有专家提出,走绿色发展之路,必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绿色发展,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需要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一是绿色生活方式首先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其一是节约优先,即“减少”;其二是绿色消费,即“替代”,就是在满足生活品质需要的前提下,拒绝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二是绿色生活方式需要绿色发展支撑。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节能产品,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我们拥有更加舒适的生活。三是绿色生活方式驱动绿色创新发展。绿色生活方式带来新的生产服务需求,带来公众对更高环境质量的要求,促使政府部门更严格的环境监管,这加速了生产企业的绿色转型,从而驱动生产和服务创新,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走绿色发展之路,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密的法律、最严格的制度护航“美丽中国”。
有专家提出,生态文明重在建制。我国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但目前的环境问题也有不少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是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确保天蓝、地绿、水净,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制度屏障。
有专家提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源头严防,包括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健全用途管制、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制度。二是过程严管,包括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制度。三是后果严惩,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损害赔偿制度等。
有专家提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当务之急是实行好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两项关键制度。一是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把禁止开发、限制开发的地方赶紧保护起来,构建高效安全的国土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各地区错位协调发展;二是切实实施生态补偿制度,让保护者获得应有的回报,运用好政府和市场手段保护好生态环境。
有专家提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点,是真正将环境保护纳入到法治化轨道。一是完善环境立法,更新立法理念,调整立法重心,完善立法体系,提高立法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实现“有法可依”;二是丰富环境执法机制,在环境立法中注重多样化的调整机制,引进体现市场化价值取向的制度设计,谋求绿色化调控机制的多元化;三是提升企业环境守法意识与守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运行;四是强化环境司法保障,推动法院的理念、机构、人员、规则专门化,完善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的路径,建立环境执法与环境司法联动机制,提高执法效能。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11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