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在手——名人藏扇
扇子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工艺品,它与中国传统的金石书画相结合,深入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成为一种内涵甚丰的文化符号。中国的折扇是个妙物:正面能画,反面能写,集画、诗、书法、篆刻于一体。扇骨也自有许多讲究,材料各异不用说,还是雕刻艺术家们大显身手的对象。
扇面书法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晋书》记载:书圣王圣羲之曾为一老妇题扇,老妇每字售价百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题字作画,许多著名的书画大家都在扇上留下珍贵的书面作品,如王羲之、苏东坡、唐伯虎、石涛、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等。现在见到最早的扇画实物是《两宋画册》中的《柳桥归骑图》,保存在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也珍藏有300多把元明清的书画扇。历代文人还喜欢在扇上书写咏扇和题扇诗。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朴流萤”笔触细腻,意趣横生。明代著名才子唐寅的扇画《山房客至》清晰的画面上题着一首小诗:“红树黄芳野老家,日高小犬呔篱笆。合村会议无他事⋯⋯
古人曰:扇子好清风,时常在手中;一时不在手,何处得清风!每逢夏至酷暑来临,人们很自然地想起用扇子作纳凉的工具。在扇面题诗作画,或收藏书画名扇珍品,更是华夏民族文化名人其乐无穷的盛事。他们与扇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很多佳话逸闻。
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非常喜欢收集扇子。他在写作名剧《桃花扇》的15个寒暑里,桌上总是放着一把山东特产“鲁缟”制的扇子,上面画着桃花数朵,猩红如血,每当写到桃花扇时,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对之端详一番。
艺术大师梅兰芳,不仅在演戏中讲究“扇子功”,平生也喜好收藏名扇。他收藏的数以百计的扇子中,大多是湘妃竹摺扇,唯有一把是圆形的绢面执扇。这柄扇子是1924年5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北平看了梅兰芳先生演出的《洛神》后,亲手所赠,扇面有泰翁的即兴题诗,用孟加拉文和英文两种文字书写,十分珍贵。
现代国画大师徐悲鸿极为喜爱扇面绘书,他制作的许多书画扇珍品,被世人精心收藏。而他自己也精心收藏不少前辈书画家的书画扇珍品,清代著名画家任伯年的扇面精品传到他手中后,他爱不释手,特意加盖上“悲鸿生命”那方意味深长的收藏印。
著名掌故作家、补白大王郑逸梅,受大画家兼收藏家赵眠云的影响,也喜爱藏扇,并视扇为“书画皆绝的珍品”。他一生中收集的扇子约有三四百把,其中不乏精品和珍品。他最为珍爱的一把是大学者章太炎书写篆书和大画家吴湖帆绘绿梅的书画扇。他说:“这把扇子,不但是艺术上的珍稀品,又是精神上的纪念品。”因为画家吴湖帆是他的好友,所以这把扇子成了他俩友谊最好的见证。
老舍先生平生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藏扇数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现代书画家题诗作画的扇子,亦有100多位名伶的扇子,如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戏剧界名流的书画扇.清末民初京戏舞台上涌现过一大批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们的名气极大;然而,知道他们之中多数都能画一手好画的却非常之少,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也很难找到。这个矛盾使老舍很兴奋,如果能收集一套名伶们的扇面,岂不有绝大的文物价值?这完全是一个新的系列!
四大名旦———梅、程、尚、荀四位先生都会画,可是,老舍并不向他们求画,他自己去收集,费很大的劲去淘换,这是乐趣!然后,出其不意,向表演大师本人出示这些作品,看着他们惊讶的样子,老舍那份得意就甭提了。而且,就因为这个,他们之间的友谊又加深了好多。
梅兰芳的琴师许兰有一次赠给老舍一把梅先生画的扇子。许兰说这把扇子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很有纪念意义。原来,梅先生演《晴雯撕扇》时,必在上台之前,亲笔精心画一张扇面,装上扇骨,带到台上去表演,然后当场撕掉。演一次,画一次,撕一次,成了规律。许先生后来索性等散了戏偷偷地把撕掉的扇子捡回来,请裱画师想办法贴好。送给老舍的那把就是这么捡回来的。老舍大为感动,他为许兰的细心和体贴入微而感动,更为梅先生在艺术上的一丝不苟而赞叹不已。老舍多次向朋友们出示这把扇子,当然,还要动情地讲述梅先生画扇面的故事。后来,老舍还不止一次地在演讲里引用这个例子,他高度评价梅先生的认真、勤奋。
经过十几年的辛勤收集,老舍先生收藏的100多位名伶的扇子足够开一个名伶扇画展。老舍晚年的一大爱好便是请他的文学朋友们来家中观看这些扇子;作家朋友们也把这种参观当成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