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林:从飞行员到雕塑大师
从驰骋蓝天、采集核爆空气样本的飞行员,到潜心雕塑创作石雕、铜雕五百罗汉的艺术家,年近八旬的陈修林完成了让许多人赞叹的人生转折。在文革运动中,他阅读了大量儒家典籍,并接触了佛经全集《大藏经》。为打破当代造像的失真、庸俗之弊,他行走多国,研究西方雕塑中的解剖学原理。多年来他疏财创作五百罗汉铜雕、石雕,做这些只是为给后人留下一点民族文化的教具。陈修林说雕塑罗汉像就是在塑造自我的心灵。
在陈修林位于山东潍坊寒亭区的工作室内,他耗费20多年心血完成的铜雕五百罗汉静谧地安放在院子中。这些罗汉表情、造型各异,或凝神沉思、或怒目圆睁,有的想要和你分享禅悟妙趣,有的想向你申诉人间的丑恶。作家沈善增评价他的罗汉像表情是抓拍而不是摆拍,这使他和西方造像重肢体语言完全不同。为了厘清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脉络,陈修林曾到印度沿着恒河行走,到新疆去考察犍陀罗艺术遗风,并遍访北京碧云寺、上海龙华寺、汉阳归元寺研究历代造像风格演变。
脱胎换骨 热衷传统文化
谈起与雕塑艺术的结缘,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他还是空军飞行员时,他的第一件作品名叫《我爱蓝天》,表现的正是空军飞行员战士的雄姿。此后他的雕塑作品先后在全军评比中获奖。
1986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与书法家启功、画家黄胄、艺术家韩美林等在北京会面时提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是因为有了永久材料制作而成的造像艺术而保存下来。
“赵朴初先生说了一句话,我们这一代人要给后人留一点佛教艺术品。当时我也在座,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我。”从那时起,已经年近五旬的陈修林决心创作五百罗汉雕像,为后人留下文化的“教具”。
陈修林
疏财塑罗汉 麻辣讽世情
陈修林创作的五百罗汉雕像包括铜雕和石雕两组,目前总量近千尊。近30年来,为了完成赵朴初先生的嘱托,也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他付出了很多。为了筹集资金,他曾经卖了房子卖了车,多年来靠着卖画的收入支撑雕塑。为了让学生们能早日成家立业、安心研究雕塑,他在当地买了一栋楼房,将房产证写上学生的名字。如今虽已年届八旬,仍保持着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强度。
陈修林作为一介“武夫”,对传统文化的虔诚尊崇,感动了很多学界的先生。在与季羡林、任继愈、南怀瑾、张岱年等大师的接触中,陈修林得到了很多帮助。南怀瑾先生告诉他塑造人物造像,应该懂得“麻衣相术”,并亲自从台湾买到《麻衣神相》一书送给他。从相面术观察人的理论中,陈修林懂得如何通过眼神和五官来表现人的善恶和内心活动。通过对中西雕塑艺术的研究,陈修林认为中国传统造像缺乏解剖学基础。对此张岱年先生对他说,必须走“融合创新”的道路。他的创作非常注重古今结合、中外结合、人神结合。
“没有形,光传神是不行的,同理,光形似而神不达也是不可以的。”艺术界评价他的作品是“吸收了西方知名雕塑家的雕塑语言,严格了人体解剖关系,在准确的形体上,实现了夸张美。”
陈修林塑造的罗汉充满着人间烟火。为体现众生平等的理念,他将非洲人、弱智者的形象都融汇于造像之中。在创作过程中,他将自己对佛教理念的理解,通过塑像表现出来。“比如传统的伏虎罗汉,有用打虎的姿态表现罗汉的威猛。我认为应该是以罗汉的德行修为来感化猛虎。”而降龙罗汉脚下的龙是一条变色龙,讽刺了见风使舵的世相。在塑一尊吃鬼罗汉时,他没有去强调“吃鬼”这一动作,而是重点表现罗汉在面对魑魅魍魉时怒气冲天的状态,而这也正表达了陈修林自己在面对丑恶时的态度。在他的五百罗汉塑像群里穿行,就像走在一条充满人情百态的集市中。
陈修林塑造的五百罗汉群像
留存文化血脉
除了罗汉像,陈修林一直在尝试为中国传统文化圣贤造像。应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先生之邀,陈修林为其创作了孔子及七十二贤彩塑。他说,在相传为吴道子所做的孔子画像中,为了表现孔子的谦恭之态,把他画成一位弯腰驼背的老人。但他认为孔子精通六艺,体格应该非常健壮,所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孔子的形象跟传统的形象有较大的出入,显得更加挺拔与硬朗。
多年来,他先后塑造了80多座孔子像,还为老子、曾子、朱熹等30多位文化名人塑像。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未间断过对儒释道经典的研读,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出版过研究佛教理论的《唯识论研究》。在采访中,他一再向记者推介传统文化的书目。
陈修林说,他已经快80岁了,这几年一直在考虑为这些罗汉像寻找一个归宿地。“我希望能把这些作品留给民族的子孙后代。”在他的书房中挂着一首他自己写的诗,诗的最后两句是“唯有石头知吾意,画作罗汉笑人生”。
前不久,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为2015年5月在意大利举办的米兰世界博览会赶制出一组青铜雕像。这组题为《丝路欢歌》的群雕长约170多米,由20几个骑着骆驼的人物雕像组成,形象地展示出中国古代商队沿着丝绸之路运送货物的精彩场景。
“这组雕塑细节刻画得非常生动,身负货物的骆驼仰着头、微张着嘴,目视远方。”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特艺专业委员会主任卢银涛说。这组雕塑3月运往本届世博会的分会场威尼斯,被安置在中意文化交流馆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