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的摄影家
高和平小心翼翼地把照相机放回摄影包,抬起头,向不远处的长城投去最后的一瞥:夕阳下,古远的长城与初春时节山坡上“皴染”的翠绿交织出的美,“简直让人下不了山”。
这种感觉已经伴随高和平十几年了。他生活的北京密云,虽然不大,却几乎囊括了万里长城中最精华的地段:古北口、金山岭、司马台长城。
个子不高、眉毛漆黑、声似洪钟的高和平已近六旬、自称“草根”的他对这一带已经熟悉得如同手中的相机。坐在自己拥有的约一千多平方米的“987摄影工作室”里,看着四周墙壁上挂着的大幅长城作品,遥想着两千多年前有关长城的种种往事,谈起对长城摄影的眷恋和痴狂,高和平浑身透着“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
长城:一种生活态度
从三四岁起,生活在长城脚下的高和平就对山顶上的这个庞然大物产生了兴趣:它是什么?怎么会那么大?怎么会在这儿?干什么用?……尽管在随父母到北京之后,那个关于长城的种子已然种植在心底。然而,正值高和平青春年少之时,父母因突如其来的“文革”遭受冲击被发送回乡。一个几天前还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孩子,转瞬间变成为全家七口人的灶火,而要跑上十几公里背回几十公斤柴禾的“柴夫”。“生活一下子变得异常沉重。十年浩劫,我的愤懑、委屈、困苦、挣扎,在那个扭曲的时代真是无以言说。”
幸好有了长城,儿时关于长城的种子开始萌芽,在高和平内心变得愈来愈清晰和强大。高和平发现,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一直在与长城相依相存、默默对话,这种穿越历史的隔空观照,愈发通达而持久。
“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好像都跟长城连着。比方说,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体现了中国人的心理,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中国人对长城的情怀是永远割舍不掉的。”在困顿中思考人生的高和平,看到了长城巍峨壮丽、气势磅礴,也看到了其外形之下的柔性与温婉。“这其中蕴涵着美的哲学。”他从中悟出了隐忍、坚毅、豁达和包容,“长城告诉了我对待生活的态度。”
长城,就这样渐渐地消弭了他内心的怨尤,打开了他的心结,使他的精神为之澄澈而豁然开朗。
终于,高和平守得云开见月明。中国在十年浩劫之后,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好时期。上个世纪90年代,高和平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做起了建筑和通讯工程的承包商。然而,富裕后的高和平愈发强烈地要为家乡做一件事——拍摄长城!因为,长城拯救了他,让他重获生命的激情和力量。同时,在他看来长城无声地传递出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看法和特有的文化价值。他要回报它!
在高和平身上似乎可以寻找到中国文人们通常有的轨迹和影子。即一旦事业发达,即跃升到精神层面——家国情怀。
那还等什么!
高和平几乎把当时市场上能买得到的关于长城的书和《中国摄影》等杂志,全部买来。后来,他又获得中国长城协会摄影家送给他的历代长城总图,一一对各个朝代的长城进行研究。
在做了长达10年之久的案头工作之后,高和平的拍摄之路起程了。
长城:一种中国式的哲学
高和平将对长城的理解与情怀统统呈现在他的作品中。
高和平镜头下的长城,有常人所赞叹的雄奇壮阔、气势磅礴,更有鲜为常人所展示柔婉灵动,它让这个千百年来的人间奇迹,刹那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你看,《金山岭长城》巨大逶迤的弧度,直撞心扉,那种飞动的气势澎湃着强大的生命的律动,蕴涵着中国式的哲理:“刚柔相济”,“天下和为贵”。传达出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雄奇而阴柔,和谐而美好。
作品包括了长城所有的元素:地垄、截口、滚门雷石、瞭望火,马道、敌楼、敌台、烽燧、库房楼,障墙……
“金山岭长城因筑于大、小金山上而得名,而大、小金山的得名来自传说:当年民族英雄戚继光带着浙江子弟修这段长城时,为了慰藉戍边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以江南名山之一的镇江金山为此段长城命名。”高和平如数家珍地说着。在这个有着十余公里的阔大的长城的画面里,小到长城上的每一块砖,每一个砖缝都拍得清晰可见。
然而,远不止此的是,这幅作品还流淌着音乐的旋律。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做过建筑承包商的高和平将建筑的美学也渗透到对长城的理解中。
在他的作品下听他讲解长城,如谛听长城奏鸣曲……序幕拉开,音乐奏起,柔缓进入主旋律,激昂、起伏、休止、延续,尾声到来之际,云海如约升腾,一派万千气象。画面惜墨如金而又酣畅淋漓,巧妙地暗合了古人多一分则稍逊,少一分则不足的审美。
这是一张耗时近10年,在140多次拍摄的作品中遴选出来的精品,俨然一部研究长城的历史教科片。
许多看过高和平长城摄影的人,几乎不约而同地问他如何才能拍出长城的最佳效果,每次高和平都特别认真地说:“长城的美,长城的知识首先是意在理先。你对长城不了解,你对它的情怀不够深入,胶片中不会有你想要的效果。心中有,眼中才有。眼中有,胶片才有。”
而曾在密云水库管理处从事水文观测工作也帮了高和平,他的气象员同事经常会打来电话,报告高老师,预计明天上午某某地方将出现云海。“啪”!放下电话,高和平立即投入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凌晨时分带着向导、背夫就爬到了最佳拍摄地守候。“摄影是系统工程,要懂得气象、天象,还得会找地形,包括你掌握的长城知识。”高和平如是说。
而他手指所向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黑云压城城欲摧,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两幅作品就又成了有力的佐证。
将近15年的长城拍摄让高和平与长城一同呼吸,一同经历春夏秋冬,而《春之声》、《夏之风》,《秋之韵》,《冬之听》用四季歌的形式,以单幅底片表现长城的岁月和沧桑,正是他对长城的颂歌。
意外收获
对长城的拍摄,让高和平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金山岭长城一带有个叫二道梁子的村庄,村里住着二十几户人家,每户人家每年因为出售高和平的长城作品,可以挣到一万块钱。他们认识到了长城的美,很少再有人因为穷去长城上搬墙砖了,这令高和平心里很是踏实。
同时,高和平对长城拍摄的追求更加无止境。他设想将来用四台机器,通过一整夜的曝光技术,拍下一整夜的长城,然后将这四台机器拍摄的图片拼接起来,以展示长城的另一种风采。他对自己十几年来独创的接片技术十分自信,“我要写成一本教科书,留给后人借鉴。”
在环顾“987摄影工作室”之后,高和平颇为郑重地说,近期希望能在这里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家的长城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