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

“未来已来,我们要超越未来”
——中西城市规划者在对话中共商城市发展新路

2024-07-18 12:46:00 【关闭】 【打印】

  “我特别想强调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如何在城市规划中考虑未来,”西班牙马德里欧洲大学建筑学首席教授乔斯·路易斯·佩内拉斯在6月28日于马德里举行的中国—西班牙“城市规划与文化发展”对话会上指出。他特别介绍了他目前所推进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工程师、社会学家、建筑师、艺术家等各界人士都被邀请加入进来,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然后进行城市规划。“我想说的是,未来已经在这里了,我们要超越未来,”佩内拉斯说道。 

  这场由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社)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组织的关于城市规划与文化发展的对话会,吸引了中、西相关领域官员、专家学者等100余人参加。 

628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在中国—西班牙“城市规划与文化发展”对话会上致辞

  中国、西班牙两国虽然远隔万里,文明的纽带让两国友谊历久弥坚。“在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文化传承、绿色发展等城市规划理念上,中西两国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在对话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 

  2022年,中西两国的贸易额首次突破了500亿美元。2023年两国迎来建交50周年,2025年两国即将庆祝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一系列的交流活动正把中西关系推向新高度。目前,中国和西班牙已经建立30多对友好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怎么把现代发展理念同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一直是两国城市管理规划者共同交流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国驻西班牙大使姚敬在致辞中指出。 

  在本次对话会上,与会嘉宾围绕中西城市发展和规划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从城市更新与文化活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绿色建筑、历史文化元素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融合、未来城市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628日,中国—西班牙 “城市规划与文化发展”对话会在西班牙马德里美术中心举行 

  打造宜居的人民之城 

  2019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站在杨浦区滨江栈桥上,总书记感叹“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他强调:“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3年7月18日,上海,盛夏夜里,“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成了沪上市民游客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滨江大道上空现瑰丽晚霞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在对话会上分析了上海“一江一河”(黄浦江和苏州河)的城市更新与文化活化的主要历程和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苏州河,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和破败的‘老旧城区’变成了‘生活秀带’和‘创新空间’。刘士林强调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对上海城市更新的指导作用,这一主题也正是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的具体体现。此外,刘教授还特别强调了政府在城市更新中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可以统筹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和需求。如果没有政府主导,纯粹的商业驱动,则容易走偏。 

  围绕建设更加宜居、人性化的城市,马德里议会社工党发言人,西班牙前工业、贸易及旅游大臣玛利亚·雷耶斯·马罗托·伊列拉强调了打造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并指出公共空间应该成为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场所。她指出,马德里很多公共空间被汽车和集市等占据,社会生活被迫转移到酒吧和购物中心,人们缺乏做运动、散步或纯粹与他人交往的空间。“如果我们将公共空间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轴,这样将会形成新的社区关系,生活也会以更人性化、更便捷的方式进行。”她强调城市应恢复目前被汽车占据的大部分公共空间,并灵活使用闲置空间、空地,比如学校在非上课时间开放操场,以便公共使用。 

  伊列拉还特别跟大家分享了西班牙社工党提出的让马德里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邻近马德里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使马德里更加现代化、更加绿色、更加亲民、更加平等。该项目将试图改变空间的用途,将三分之二的空间留给行人,三分之一用于交通,来使公共空间焕发活力。连接社区的市民轴线将与马德里所有包括公园、绿地在内的绿色基础设施相连。 

  南京市文明办专职副主任赵杰,则从南京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角度讲述了该市具体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实践。南京以梧桐树为文化符号,利用城市的公共资源,“主要是在一些景点景区、公园广场、窗口地区、商业片区,包括小型市民广场、口袋公园等,我们打造了62个小型的建在老百姓身边的城市客厅,取名为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这一集便民服务、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小型城市公共空间,为老百姓构建了一个15分钟文化服务圈,附近居民能够便捷地参加一些文体活动。  

  让文化成为城市的底色 

  习总书记曾说过,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南京古城墙内外 图/王卫鑫 

  在本次对话会上,针对如何打造一个既传承历史文化、又鼓励经济社会创新的城市,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在城市发展新道路探索方面,胡凯红分享了以下几点思考:一是传承文化遗产,共守城市历史文脉;二是推动文化创新,共塑城市发展未来;三是深耕文化交流,共谱文明互鉴新篇。 

  “我们应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探索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传承传播新模式,共同挖掘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接续文明脉络,让古老城市焕发历久弥新的时代光彩。”胡凯红强调。 

  赵杰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南京的具体实践,即把历史文化的元素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把市民的文化需求融入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把文化创意设计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在历史街区的改造过程中,“我们既要保存历史建筑原来的生态环境,同时又引入一些现代生活元素,比如引进茶馆、特色餐饮、网红咖啡馆、书店、旧货铺子等等这些具有烟火气的服务业态,这让南京老城的改造焕发了新的现代文明光彩。”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张映乐,从文化发展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在历史城区更新中的一些成果和经验。他指出,随着中国的城镇化从原来的增量发展进入到现在的存量发展,城市更新的内容也从一开始的整体性的功能结构调整发展到现在的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张映乐认为对于历史街区的改造,最重要的并不在于建筑的形式,而在于通过空间的改造将其功能保留下来,并且向更多人开放,让民众能够参与到原本只属于本地人的生活中。“这样一种交融的过程,我觉得是保留传统并使其走向未来的一个好办法。”张映乐认为,城区更新后,游客来到这里,依然能感觉到这个街区是属于这里的,而不是专门被造出来的,并看到当地人依旧在这里延续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有活力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固定的、传统的、被保护起来的状态,这是最重要的。” 

  赵杰认为,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首先要看看它的农贸市场。他介绍了南京用艺术介入科巷菜场改造项目。“我们邀请了九位从60后到90后不同年龄层的艺术家,包括诗人、音乐人、艺术家、书法家、设计师等不同专业领域,他们从各自不同角度对这个项目提出改造设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探索如何让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艺术相连,然后达到一个共生共荣的状态。这样市民在买菜的过程中,还能欣赏到美,这对市民整体文明素质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赵杰还特别谈到他参观位于马德里马约尔广场的圣米高菜市场得到的启发。“它确实颠覆了我对菜市场的认知,因为它不光是满足老百姓的购物需求,还成了当地市民文化交流的一个空间。在那里,除了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外,我还看到大家在一起饮酒、交流。我会把这个好的做法带回南京。” 

  西班牙参议院外事委员会第一秘书娜塔莉亚·乌切罗·佩雷斯认为本次对话会将城市规划与文化发展联系起来非常有趣,因为城市规划不仅仅是设计便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道路和空间,还必须承载当地人的各种文化,适应市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西班牙和中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多元的文化:从古建筑遗存到语言、音乐、文学、艺术、民俗、饮食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两国在城市规划中必须考虑到这些文化元素,因为所有这些共同决定了居民的生活方式。    

  应对挑战,打造未来之城 

  20231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位于西班牙马德里市中心的一座后现代绿色公寓,充满森林气息

  针对城市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就如何通过创新手段更好地打造未来之城,与会嘉宾深入进行了交流。胡凯红在对话会致辞中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只有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才能为城市规划注入源头活水,让城市文明传承不息。“我们鼓励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倡导科技与文化的深度结合,通过文化创新,让城市不仅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更是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地,共同塑造城市文明的新未来,”胡凯红强调。 

  对于这一话题,西班牙知名建筑师、知华讲堂主席玛利亚·罗莎·塞维拉的回应是向自然寻找答案自然是我们的导师,可以解答我们对于未来模式的困惑,她说。在主题演讲中,通过PPT她以花瓣的结构为例,强调每一片花瓣的排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为了让它们都能获取充足的阳光来生长。塞维拉认为自然界的很多形态都可以给未来建筑设计带来启发。她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关于可持续的、有机建筑。我们在努力打造一种可以最大程度节约材料、最大程度节约能源、又同时拥有像自然一样的多元化形态的建筑。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绿色建筑或者是可持续建筑。她以成都一个以仙人掌的形态为设计灵感的建筑和杭州西湖一个植物主题的生态保护项目为例,强调自然如何成为建筑师设计的灵感。  

  气候变化正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挑战。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捕捉二氧化碳,也成了城市规划者考虑的重点议题。种植植被是碳捕集的好办法。但是城市空间有限,如何最大限度实现绿植覆盖正成为建筑师重点攻克的难题。塞维拉的答案是在建筑上种植微藻。“因为他们既可以给我们提供生物质能、肥料,又可以捕捉二氧化碳。我们在建筑物的表面种植微藻,形成一个闭口的循环。我们这一研究项目目前已进入建设环节。” 

  在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方面,西班牙建筑师、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教授胡安·阿尔伯特强调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于当今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作用。在设计规划方面,关于自然元素与人的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氛围,中国古代文化理念给我们以很大启发。在中国,氛围是与周边自然环境紧密相关的,氛围的打造能给我们提供一个与自然更有亲近感的环境。 

  马德里世界首都协会副主席安吉尔•萨拉博索则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要有韧性,能够适应周边环境的变化。“毫无疑问,我们需要把古城和新城融合起来,达到一个平衡。同时,在文物的保护和创新之间也要达到一个平衡。新城和老城之间要有一个自然的衔接和结合,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历史城区不丧失自己的文化价值,这非常重要,”萨拉博索指出。他也特别指出市民参与的重要性。 

  马德里欧洲大学建筑学首席教授佩内拉斯强调,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概念,比如无人机智慧城市,以及生物计算城市设计和管理体系。他强调这一生物计算体系不光是要考虑实现对城市的智慧管理,还要引入生物计算,考虑生物多样性。 

  佩内拉斯强调了新科技给城市规划和发展带来的各种可能,并呼吁各方更新城市规划思路,以打造更适合未来发展的城市。我们的未来已经在这里了,我们要超越未来。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