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

见证与记录,相识与相知——记《人民中国》创刊70周年纪念招待会

2023-06-18 14:57:00 【关闭】 【打印】

  1953年创刊以来,《人民中国》一直致力于向日本读者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见证和记录了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以及中日关系从民到官,从恢复邦交到走向深入的过程,以一本杂志为媒介,促进了两国民众的相识、相交、相知。    

  615日《人民中国》创刊70周年纪念招待会在东京王子花园塔酒店举办,70名中日各界友好人士及读者代表、中日主流媒体代表共聚一堂,回顾与《人民中国》共同走过的70年历程,展望今后中日民间交流。    

  当天纪念招待会上,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日本厚生劳动省副大臣兼内阁府副大臣伊佐进一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分别发来视频贺辞与书面贺辞。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总编辑王众一做特别演讲。 

  记录与见证 

  回首《人民中国》过去70年的历史,一张张报道版面图片在会场播放的幻灯片中依次闪现。 

 

  在场嘉宾观看纪念视频  

  1953年天安门广场庆祝国庆节群众大游行”“1954年武汉长江大桥落成,从此天堑变通途”“1965年中日青年友好大交流”“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990年浦东开发拉开序幕”“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7年共享自行车在街头火爆”“2022年第18届北京东京论坛召开”…伴随着时间轴的向前,图片颜色逐渐从单一的黑白变成了层次丰富的全彩。 

  一篇篇报道的背后,是《人民中国》对新中国发展变迁的记录,是对中日关系不断深化的见证。一幅幅熟悉的画面勾起了众多到场读者的美好回忆。 

  藤田基彦从1973年开始订阅《人民中国》,2022年起,他成为了杂志专栏《日中往来墨宝》的作者。 

 

  专栏《日中往来墨宝》从今年1月开始连载 

  藤田基彦回忆道:“那年我进入藤田观光株式会社工作,负责接待中国客人的业务。为了解中国,我开始阅读《人民中国》。在我心中,这本杂志记录了日中的友好往来,在两国都有众多读者。这就是我选择在《人民中国》撰写专栏的原因,我希望通过连载,把自己经历过的友好往事,永远留存下来,无论是当下的,还是后世的读者,当他们读到那些故事时,能体会到日中友好的来之不易,并从中得到鼓励。” 

  《人民中国》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推动者。 

 

  吴江浩致辞 

  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在招待会上致辞谈道:“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彼此正确客观认知。70年前,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国老一辈领导人的亲自关怀下,《人民中国》在日本开始发行。数十年来,《人民中国》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始终聚焦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发展,传递人民安居乐业的中国进步,展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前景。始终秉持‘促进中日友好、增进日本人民对中国的了解’这一宗旨,为推动两国关系恢复、改善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法政大学名誉教授王敏代读福田康夫书面贺辞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专程为纪念招待会发来书面贺辞,高度赞扬了《人民中国》过去70年对促进中日友好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不吝溢美之词地表示:“《人民中国》连接起了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心,为两国民众加深交流和理解,架起了一座民间友情的桥梁。” 

 

  伊佐进一致辞 

  日本厚生劳动省副大臣兼内阁府副大臣伊佐进一曾多次接受《人民中国》的采访。在招待会致辞中,伊佐进一谈道:“日中关系中虽然外交、政治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动力更来自于民间交流、文化交流、青年交流。令人遗憾的是,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过去三年中,日中的民间交流受到阻隔,在这期间《人民中国》一直坚持将中国的最新信息及时传递到日本,可以说为疫情后民间交流的恢复打下了基础。对于我个人来说,《人民中国》也让我保持了和中国的联系。” 

 

杜占元通过视频致辞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代表《人民中国》出版机构,在视频贺辞中,对《人民中国》的未来发展愿景提出了期待。他指出,希望《人民中国》以创刊70周年为新起点,继续立足中日关系大局,放眼亚太乃至全球,为增进中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两国关系行稳致远发挥更大作用。他同时表示,希望更多日本朋友能够关注和支持《人民中国》,通过它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今后的中日友好事业中携手同行,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续写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时代佳话。 

  相识、相交、相知 

  “父亲二战结束后离开中国,回到日本。他阅读完《毛泽东选集》后,非常想知道新中国的面貌。但在那个年代,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通过朋友介绍,父亲知道了有一本用日语介绍新中国发展样貌的杂志——《人民中国》,并从此开始了持续一生的订阅。”细川敬子女士回忆了父亲神宫寺敬老先生与《人民中国》结缘的过往。 

 

 

  神宫寺敬先生在给《人民中国》的投稿中回顾了他访问中国的经历 

  “《人民中国》曾邀请父亲作为读者代表访问中国,他在访问期间和当时的总编辑康大川达成了一个约定——每月给《人民中国》寄读者反馈卡。这个约定父亲遵守了一辈子。除了受新冠疫情阻隔的三年以外,每逢金秋时节,他都会踏上去中国的旅程,前往位于北京的《人民中国》编辑部做客。” 

 

  黄星原致辞  

  日中友好会馆中方理事黄星原感慨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人民中国》是我们这些大学日语专业同仁的枕边读物。在我们的外交生涯中,《人民中国》是我们熟悉语言、更新知识的贴身秘书。通过《人民中国》,我还结识了前朝日新闻论说委员、《人民中国》日籍专家横堀克己等多位可敬的日本友人。” 

  1953年风雨兼程至2023年,《人民中国》在见证历史,推动历史的背后,是杂志与读者的深厚情谊,更是中日两国民众以杂志为媒介,结下的知己之情。 

 

  王众一做特别演讲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总编辑王众一在34年前进入《人民中国》杂志社工作。他以自己与《人民中国》的相遇,通过《人民中国》与读者的相识为主题,在纪念招待会上做了特别演讲。 

 

  在场嘉宾跟随演讲共同回顾《人民中国》走过的历程 

  “在观察日本社会、研究流行语等方面,刘德有先生曾给予我很多启示。刘德有在《东张西望》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目黑的秋刀鱼和西太后的窝窝头》的文章。不久后,我在东京大学学习期间的老师刈间文俊发来了一篇题为《黄土地与兰花》的投稿。两位深刻影响我的师长竟能在《人民中国》的笔墨铅字中相遇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段经历带来的触动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杂志的编辑制作也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成长蜕变,王众一回忆道:“原口纯子女士曾经在杂志连载只有一页的专栏《中国杂货店》,她从日常生活的杂货中,发现了很多智慧与美。原口女士常说:‘用爱生活的双眼观察中国,就能发现众多值得爱的事物。’我们从中获得灵感,此后策划了众多关注社会生活细节的专栏。” 

 

  今年已是91岁高龄的读者小林泰(中)特意来到活动现场祝贺,与《人民中国》员工合 

  在演讲最后,伴随着电影《天堂电影院》的主题音乐,王众一播放了汇集自己过去34年在工作中与众多中日良师益友交往的照片,在场读者纷纷在其中寻找自己的身影,共同追忆往事。已故专栏作者江原规由的夫人江原孔江女士因病未能来到活动现场,她通过友人转播,认真聆听了特别演讲,给我们发来了激动的感想:“我先生有幸结识王总编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促进日中关系发光发热,我想今天他也一定正在天上守护着我们,祝福着《人民中国》迎来创刊70周年。” 

  与时代共同进步 

  伴随时代发展,《人民中国》的媒体形式从纸质刊物扩展到网络移动社交媒体,报道领域从政治、经济、外交延展到动漫游戏等青年群体流行的社会话题,内容变得日益多元化,并尝试着以更多媒介载体串联起两国民众的交流。 

 

  伊藤洋平致辞 

  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伊藤洋平一直在从事促进中日青年交流的工作。对于《人民中国》的种种新尝试,他表示:“在把握青年需求方面,我们之间有很多相互启发。友协曾多次组织日本学生去《人民中国》编辑部访问交流,每次记者、编辑们都会和学生热情交流年轻人现在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今后我希望和《人民中国》多探讨如何做好青少年交流,让友好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熊猫杯”日本青年感知中国征文大赛是《人民中国》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日本科学协会联合打造的一个高水平中日青年交流平台。自2019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大赛获奖者中岛大地后,“熊猫杯”已成为日本青年讲述“我与中国”的品牌赛事。 

 

  星屋秀幸致辞 

  森大厦株式会社特别顾问星屋秀幸自“熊猫杯”创办以来就一直担任作文评委,他热情洋溢地赞扬道:“通过阅读作文,我看到了日本青年对中国的热忱与困惑,感受到了他们的未来梦想,非常有意义。祝愿《人民中国》永远做连接起日中青年的平台!” 

 

  山本胜巳的女儿华莲小读者与王众一合影 

  大赛获奖者之一的山本胜巳便是通过“熊猫杯”与《人民中国》结缘的日本青年。他表示:“我们一家人都与《人民中国》结下了深厚友情。最难忘的事情就是2020年初,我们通过《人民中国》向中国捐赠了200多个口罩。当年5月份时,日本也开始出现口罩紧缺的紧急情况。那时《人民中国》给我们寄来了中国朋友们筹集的口罩。”虽然捐赠者与受助者素未谋面,但通过《人民中国》搭建起的同舟共济的情谊让山本胜巳非常感动。 

  他祝福道:“在中国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希望《人民中国》作为一本伴读者同行的杂志,继续提供‘熊猫杯’、读者会活动等交流平台,连接起中日友好之心。这是《人民中国》独一无二的价值所在。” 

 

  明石康致辞 

  招待会的最后,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明石康祝愿期待道:“日中关系如兄弟般斩不断,《人民中国》向日本民众传达着中国的现状,中国人民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担忧什么,希望《人民中国》未来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图片:佐渡多真子、许可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