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频中国

山地之上,低空经济在云南“飞”出新高度

2025-11-10 17:26:00 【关闭】 【打印】

  “以前是人背马驮,现在是无人机‘闪送’。”在怒江泸水海拔两千米的咖啡园,承包商杨开心大哥摸着身后的植保无人机,语气如其名,满是欣喜。短短两三年,这群“钢铁信使”已将肥料、种苗、收获乃至希望,精准投送到云南的峡谷与高山之间。从“能飞”到“好用”,从“单机”到“体系”,云南的高山峡谷正成为中国低空经济最具活力的试验场之一。 

  从“人背马驮”到“15分钟闪送” 

  在陡峭峡谷中,无人机首次让“时间”被折叠。泸水市农业农村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浩算了一笔账:传统运输单程需4至6小时,成本约占农产品售价的三成;而无人机将运输时间压缩至30分钟以内,效率显著提升。不仅如此,无人机单次可吊运100公斤化肥,效率提升8倍,肥料覆盖率也从60%跃升至95%。“过去两小时背一袋化肥,现在几分钟就能完成。”飞手王志强停稳无人机后补充道,“如果互不干扰,五六名飞手可分片区同时作业,效率更高。” 


 

飞手在咖啡地块上进行执飞前的设备检查

  无人机带来的效率令人欣慰,但高原飞行绝非“一键起飞”。效率跃升的背后,是对恶劣环境的一步步“驯服”。飞虎驼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简称飞虎驼峰通航)技术总监赵长宇回忆,在香格里拉海拔3300米、零下15℃、八级阵风的极端条件下,团队累计试飞300多架次。“6级风况下姿态角偏差必须小于5度,才算合格。”四轴八旋翼结构、冗余动力设计、GPS结合RTK与视觉系统的三重定位技术,让无人机即便在高原稀薄空气和强对流天气中,也能稳定飞行与悬停。将技术落地到应用场景,地理的“枷锁”被“低空经济”这把钥匙悄然打开。 

  从一台无人机到一整条产业链 

  当“30分钟送达”成为新常态,资本、人才与政策迅速集聚。2025年,云南大力推进低空经济场景开发,首批遴选了农业植保、低空物流、森林巡防等六大示范领域。政府提供空域“绿色通道”,企业则推出“产品+服务+培训”一体化方案。飞虎驼峰通航总经理周玲介绍,公司客户已覆盖消防、测绘、矿山等十余个行业。从研发、制造到应用与培训,一条以高原场景为特色的产业链在云南悄然成型。 

  据云南省发改委最新数据,2025年全省将新建或改造低空物流集散中心超过50个;昆明、红河、丽江等五地已设立低空经济先行区,计划三年内全省低空经济规模突破300亿元,带动产业链相关市场主体500家以上。 



无人机在怒江之上进行低空运输作业

  场景的“雪球”滚出国门,标准与人才也随之“出海”。来自泰国、老挝、斯里兰卡等国的学员纷纷来到云南,接触、学习并实操无人机技术。最近一期结束培训的斯里兰卡高级警官们在完成十天定制化实训后,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肯定与感谢,并希望将云南的技术带回去,帮助本国建立无人机培训学校,让更多人受益。从销售无人机到输出整体“解决方案”,云南正将“小而美”的中国标准转化为“一带一路”上的公共产品,低空经济实现从单一产品到完整生态的链式跃升。 

  百万飞手的“云南加速度” 

  中国民航局截至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注册无人机已超200万架,而持证飞手仅27万,人才缺口超过百万。云南因旅游、边境和高原三大特点,对“多面手”飞手的需求尤为旺盛。自2024年1月1日持证上岗新规实施以来,飞虎无人机学校单期培训人数从十余人激增至百余人。“学员来自北京、海南、新疆等各个地方,”教员浦晋介绍,“他们在云南拿证后,可能去浙江喷洒农药,又被新疆棉田‘借调’,人才需求旺盛,流动性极强。” 



CAAC无人机执照考试培训现场

  更重要的是,培训标准也在云南率先“升级”。针对高原低氧、峡谷切变风、边境多语言等复杂环境,云南积极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参与高原无人机标准化工作,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未来,云南不仅输出飞手,更输出规则与体系,抢占低空经济人才链的“微笑曲线”两端,将“百万缺口”转化为“百万机遇”。 

  从“人背马驮”到“无人机闪送”;从“单机作业”到“体系作战”;从“国内循环”到“一带一路”,山地之上,中国低空经济正不断飞越新的高度。怒江峡谷的咖啡香气,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飘向更远的市场;香格里拉的流云,见证着每一次起飞将“不可能”变为“新常态”。云南的实践表明:低空经济不仅是“飞机+相机”的简单叠加,更是一场由技术、场景、人才与政策共同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变革。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