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后,中国在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提出的又一关键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今世界正经历深刻变革,人类社会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互利共赢、避免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如何基于新安全观构建更稳固的全球与地区安全构架?不同文明之间应如何通过对话而非对抗实现和谐共生?以及如何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以应对共同难题、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在发展、安全、文明与治理这四大领域所提出的倡议,直指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全球治理赤字与时代挑战
全球治理的意义究竟在何处?今天的世界已成为一个地球村,各国权利和利益深度关联、彼此共生。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增加,涵盖经济发展、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恐怖主义、核安全、网络和人工智能、太空及移民等诸多领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各国内部的治理质量,也会威胁全球体系的稳定。
各国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却普遍存在“治理赤字”。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果断而有效的集体行动,以邻为壑、各自为政的思路有害无益,全球合作与集体行动因此变得至关重要。
有人或许会问,世界既已存在一套全球治理体系,为何中国还要提出新的倡议?一些西方学者主张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即自由主义全球治理观。但实际上,该体系常被用于维护少数国家的霸权地位,存在着明显的双重标准——规则对自己有利时就遵守,产生约束时则不然。二战后建立的全球治理体系虽曾有积极作用,但面对世界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其固有的等级性、排他性和成果普及性不足等弊端日益显现。同时,随着人类共同挑战的增加,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负荷日益沉重,改革已成国际共识。
全球治理改革的中国主张
因此,在全球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成为一个突出议题。改革应遵循何种原则?中国提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的五点主张: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
这五点主张值得深入理解。主权平等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不应该削弱主权制度,而应维护所有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参与治理的权利。国际法治强调遵循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和各国共同接受的国际规则来处理共同事务。多边主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以人文本要求全球治理的成果要有可及性,让更多国家及其人民能均衡地享受到全球治理的成果。行动导向则强调全球议题治理必须要有明确的规划、高效的执行和切实的成果。
这五点原则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发。当今世界许多全球性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存在普遍的治理赤字,原因就在于上述原则未能得到良好遵循。在某些国家主张的自由主义全球治理理念中,以“自由”名义干涉别国内政的事例屡见不鲜,损害了主权平等原则;将自身规则凌驾于普遍国际规则之上,或以多边主义为名组建排他性集团;全球治理成果被少数人享有,而非惠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一些主要国家内部的政治极化与对抗,也导致其频繁否决国际合作协议或退出国际组织,严重影响了全球治理行动和效率。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如果一种治理体系在世界范围造成动荡、干涉、贫困与混乱,那么它便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真谛背道而驰。
全球治理倡议重在完善而非颠覆
在西方学术界和政策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提出各项重大倡议意在“另起炉灶”,对现有国际秩序推倒重来。这一解读并不符合事实。中国强调主权平等,正是为了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倡导国际法治,旨在巩固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和成果普惠,则是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践行;注重治理行动和实效,也体现了通过国际团结协作实现集体行动的决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始终致力于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建设性力量。
构建一个更加平等而非等级分明的全球治理体系格局,对中国和世界都至关重要。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并非封闭排他,而是基于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开放性方案。任何秉持理性、道义、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力量,若能基于理性和道义来判断国际关系的发展阶段,都会认同这一倡议的方向。我们也相信,这正是该倡议的生命力所在。
苏长和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院长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