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

以开放心态看具身智能

2025-04-02 11:31:00 【关闭】 【打印】

  入选“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词”,作为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北京、江苏等地相关产业培育方案的关键词……近期,“具身智能”走红出圈,持续引发关注。 

  与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形态相比,具身智能意味着什么?为我们勾勒出怎样的未来图景? 

  从技术发展趋势看,具身智能可以打破“次元壁”,释放出更强现实生产力。 

  当前,人工智能在特定任务情境中成绩斐然。从语言、图像等内容的生成,到围棋、象棋等规则边界明确的游戏,人工智能表现出远超人类的效率。不过,目前的人工智能主要扮演“虚拟助手”角色,“只能说,不会干”。这与人们的期待有不小差距。 

  具身智能,赋予人工智能物理载体,让其像人一样拥有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 

  浙江杭州西湖区留下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髋部助行外骨骼”设备通过意图检测和人机交互技术感知操作者想法,帮助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走向户外。极氪5G智慧工厂,人形机器人组团进厂“拧螺丝”,开展多台、多场景、多任务协同实训,加速向工业需求靠近。 

  随着人形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逐渐产业化,具备实体形态的人工智能,拥有更自然、高效的交互方式,有潜力在开放环境中执行开放任务,更紧密地嵌入现实世界,影响乃至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从技术与人的关系看,在认识论意义上,具身智能代表着与人更相似的人工智能。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有“我思故我在”的论断,他坚信,可靠的知识建立在人的理性本身而非外部感官经验之上。将人的心智看作与身体分离的独立实体,这种观点一度有不小影响力。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算法模仿人脑的运作方式,依赖符号化的语料知识进行训练。总的来说,现阶段的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形态,遵循的正是“离身智能”范式,聚焦的是孤立运转于“思维”的智能。 

  随着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人的智慧并非独立依赖思维而产生,而是在长期进化中对外部世界的适应,是大脑、身体、环境交织作用的结果。具身智能,某种程度上是让机器像人类一样学习和思考,打破抽象思维的桎梏,通过具象的互动与反馈不断优化决策与行动。这背后不仅是技术的演进,也是认知的革新。 

  两种视角,给人启示。 

  一方面,具身智能代表着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重点方向。“人机共生”未来可期,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面对科技竞争新高地、未来产业新赛道,有必要适度超前谋划布局,在战略规划、学科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好先手棋。 

  另一方面,具身智能发展,使机器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在更远的未来,用智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或许将不再是人类的专属能力。立足文明长河,擦亮自我价值的坐标,才能从容回应技术在哲学意义上对人的主体性和身份认同发出的质询。 

  拥抱科技进步的无限可能,但不被单向度的技术功利主义所裹挟,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人工智能时代。 

  《 人民日报 》( 20250402 05 版)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