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

中国减贫:强化从“输血”到“造血”的内生动力

2018-08-17 11:33:00 【关闭】 【打印】

  当前,中国正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不少地方还存在着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较严重等现象。如何让贫困群众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强化从“输血”到“造血”的内生动力、建立稳定脱贫机制显得紧迫而重要。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不足的成因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能力欠缺。绝大多数贫困人口世世代代遵循着祖辈的耕作方式,不敢轻易尝试新的生产方式,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缺乏见识和能力,对新生事物没有判断力,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相对偏弱。 

  畏难情绪。没有脱贫勇气,对脱贫存在畏惧感。有的贫困群众易地搬迁怕难以适应新环境,发展产业怕学不会,新技术担心赔本,外出务工又不想受朝九晚五的约束。怕这怕那,就是不怕“穷”,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意干出新生活。 

  依赖心理。有些贫困群众依赖心理严重、惰性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坐等政府救济,觉得免费的午餐最好吃,等靠要得来的最轻松、最保险。 

  懒汉思想。得过且过,无劳动积极性,认为当前生活能凑合过,所以就得过且过,相比发展产业致富,他们更担心目前的状况变更坏。“安贫乐道、穷自在”。 

  拒绝脱贫。一些贫困群众存在“争当穷”“习惯穷”的思维,将获得贫困户作为一种荣耀和待遇,以得到贫困户指标为荣。 

  相互攀比。农户之间普遍有攀比思想,非贫困户与贫困户攀比、贫困户之间也互相攀比,攀比谁得到了更多的帮扶,谁得到了更多实惠。 

  针对脱贫攻坚进程中出现的上述等靠要思想严重,内生动力不足,不信、不敢脱贫等现象和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反复强调,要重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习近平关于激发内生动力重要论述蕴涵丰富的内涵。首先是明确指出激发内生动力是扶贫脱贫的根本目标,强调要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倡导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把内生动力激发、提升、培育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标,以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源式发展。二是提出要尊重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强化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和拥有感,最大程度提升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获得感。三是指明多措并举激发内生动力方法,就是要求针对精神贫困的综合性成因,采取综合性举措。发展产业就业增加收入,变“富口袋”为“富脑袋”。四是深刻阐释了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结合实现途径,就是要用好外力、激发内力,变“输血”为“造血”。五是要注重贫困地区基层干部的能力建设和素质培养,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着力提高他们指导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素质。 

  目前,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激发内生动力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各地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目标,持续探索、积累了不少变“输血”为“造血”等摆脱精神贫困的好路径和好方法,为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决策参考。 

  本期稿件《闽宁脱贫20年》,讲述的是中国西部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宁夏所辖的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彭阳六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万多名移民搬迁的故事,移民在闽宁两省区20年的移民扶贫、合作、开发、共建进程中,主动作为,最终实现了整体脱贫,达到共同富裕。《闽宁脱贫20年》从普通人的脱贫小故事入手,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阐述了西部贫困地区群众对于摆脱贫困的迫切,以及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激发出的普通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每一位小人物命运的改变,都见证了中国扶贫攻坚的伟大历史进程。 

  今后,中国将采取以下对策着力激发从“输血”到“造血”内生动力,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要大力宣传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政策体系及各地先进典型。二是要加强对贫困群众劳动技能提高的针对性培训。三是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的帮扶能力。四是要积极引导贫困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和各类扶贫项目实施监督。五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内生脱贫动力。 

  黄承伟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