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六年来,又干了些啥?”——于美成先生访谈

2023-03-07 15:22:00 【关闭】 【打印】

  【编者按】

  壁画是最能肩负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的艺术。新中国几代壁画家筚路蓝缕、前赴后继,在推动壁画艺术发展之路上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作出了应当被铭记的贡献。中国壁画学会自2022年10月起开辟专栏,陆续推送专题文章,向社会各界介绍我国杰出的壁画艺术大家、名家。

于美

  1943年生于黑龙江省,祖籍山东。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三届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美展评委。美术作品多次入选1972年以来全国性美展和第七、十、十一、十三届全国美展,著述出版、刊发多部(篇),美术作品、著述均有获得国家级奖项。

  艺术成就油画《毛主席、周总理接见铁人王进喜》,1977年、1978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单幅画。2005年选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邹跃进编著,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9年、2004年、2009年,壁画《大唐册封渤海郡王》、《科学·智慧·文明》、《西学东渐》入选第七、十、十三届全国美展,首届、第四届全国壁画作品展览,并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中国壁画百年》等大型画册。

  2003年,论文《城市雕塑探析》发表于《文艺评论》(第4期)。

  2004年,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其空间环境的研究》。

  2005年,更名出版专著《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2006年,获上海图书奖(2003-2005)一等奖。

  2007年,获全国优秀美术图书金牛奖一等奖。

  2009年,壁画《昨天·今天·明天,大庆油田(1959-2009)》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首届中国美术奖、创作奖、优秀奖。

  撰写著述《壁画与壁画创作》、《无边心潮——对大美术的关怀》、《中国风——北疆画风》等。

  “六年来,又干了些啥?”

  ——于美成先生访谈

  访谈者:邱实

  地点:于美成工作室

  时间:2020年6月26日

  按约好的时间,我来到于美成先生的工作室。书房一隅的案几上摆着摞摞图书,书桌上放着手写的文稿,窗台上的花瓶插着一束玫瑰的干花。

  邱:几年前,智仁君与于先生您进行了几次攀谈,并于2014年8月整理出一篇访谈《一位从艺者跋涉的足痕 》,在《壁+画——壁画是建筑精神与综合精神的体现》丛书第二辑刊出。访谈文章对您几十年来的创作生涯做了些梳理 。经查阅,文章记载最后的一次谈话是在2014年5月6日,今天占用您点时间,请您谈一谈,近几年又做了些什么?

  于:因我忙于赶写所分担的《中国美术史•20世纪卷》有关壁画章节的文字,您的访谈一再拖延,请谅。如今书稿已于6月20日前分几次如期交了各卷的初稿,可松了口气,故才答应今天的谈话。

  我赞同李泽厚先生的一席话:“对话的体裁适合我晚年的表达方式,干脆、鲜明、直接、不必引经据典,搬运资料来仔细论证,不是高头讲章,不为繁文缛节所掩盖。这跟学术界现在学术规范可能很不符合。我就不管它了。”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今天的谈话就应该随便些,想起啥来就谈起啥吧!自2014年至今,又有六个年头了。2014年,我主编的《壁+画——壁画是系统设计的综合性艺术》 丛书第一辑出版面世后,几年来,我就是东来什么事挡一下,西来件事应付一通,是这样忙碌中过来的,好像都没有个喘息的功夫。

  我在编辑《壁+画》丛书第一辑的前后,就插空完成了几篇文章。一是受朋友委托撰写的《版画<第一口油井>》发表在黑龙江日报。一是应《中国美术》杂志编辑之约撰写的 《应该引起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对壁画境遇的思考》、《门外絮语——刍议媒体艺术公信力缺失》两篇文章,分别刊发在该杂志2012年、 2013年的第3期。好像自己顺着惯性走,就没有停下来认真地想一想,可否再辟一条路径走一走。

  提起《壁+画》丛书的第一辑,当文图脱稿后,我拜托一位高校的研究生设计版式,因这位研究生正赶上毕业找工作,没有投入更多精力设计,版式弄得不理想,我一着急患了病住进了医院。手术后,在病榻上写了《门外絮语》一文的初稿,完成了自己的画集《于美成——心灵放飞的场域》序文。

《书画研究》第18期

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

“《中国美术史•20世纪卷》

第二次编撰工作会议”

《壁+画》第2辑

  邱:我从您传出的微信杂感或发表的文章中,了解到您近几年的一些情况。还是从您近几年发表的文章谈下去吧。我看到美术界有的人对您的批评观和学术思想有这样的评价:

  对美术界游离底线之外的逆行现象、动态,敏感地发现,冷静地思索,喟叹而切切在心。近年全国壁画事业的进展中,人们议论纷纷的基本概念的圈围,作品评选的尺度、机构体制的运作、学术建设的状态……若干是非的对立争执之中,您执守于自己的独立思考,既不趋奉攀附于强势定见,也不茫然迁就成法通律。您的明察秋毫而冷静、平和、温文尔雅,显示了一个真正学者的综合素质,深厚涵养,高度责任感。

  ——张世彦

  《于美成—心灵放飞的场域》的序文

  《写得好,也画得好,难得!》

  于:我写批评文章一般都是以商量解决问题的交流方式来表述,除非有说不过去的事物刺痛了我,实在忍不住了,文字才尖刻起来。 譬如,在写《当下壁画的症结在哪里?——壁画艺术家、 美术理论家、 建筑设计师间的对谈》一文之前,我听到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区作品送选作者对评选的议论,以及媒体的报道,在那种心情亢奋的情景下,我写成的初稿中多处有犀利的语言,后经过几次修改,稍微温和一些了。 批评的目的,是督促纠正错误。

  这期间,在学友王冬严君的邀请下,为其编著的《天香散晚风——牡丹画家王绣的故事》一书撰写了序言。

  邱:每一时段的节点,您都会抛出篇文章, 对当时壁画状况议论一番。

  于:我上面已经谈到的《当下壁画的症结在哪里?》是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区闭幕后,2015年上半年,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写就的一篇长文,一万余字,是以四个人对话的文体形式写的。文章涉及面广,写得很杂。有关于壁画展览作品评判标准建设的,有对“试验性壁画”的看法的,有“寻找墙壁” 使画上墙的,等等。因考虑一些方面的情况,搁置很长一段时间才刊发出来,刊发此文,想借文中提到的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进行探讨、争鸣,达到一些问题趋于共识。

  邱:有位出版社的编辑对我提起过,于先生对编辑工作是位行家里手。

  于:20世纪70年代初,我就开始与北京人美、黑龙江人民等几家出版社接触、打交道,至今已撰写、编辑、设计多部图书。 经过我手的图书,直到今天看起来质量还是说得过去的,譬如,在2005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一书是立得住,有学术价值的。

  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壁画研究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老师与我谈起过,壁画专业研究生写毕业论文,这本书是必须要阅读的或是规定的参考书目。上海美院图书馆藏这部书数量少,读者要预约排队借阅。我听到鲁迅美院、天津美院、湖北美院等院校的老师在谈到《壁画与壁画创作》这本书是他们读大学时的壁画教学参考书。鲁迅美院周见老师说这本书他们学院壁画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人手一册。您在湖北美院讲座,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副主任丁晓老师向师生介绍您时说,这本书是他们当年考入大学壁画专业接触到的第一本壁画书。也听到2007年您去芜湖市参加“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后从黄山观光返回南京,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冯建辛,壁画系主任张静和部分师生接待你们,当张静向学生介绍您时说,于老师,就是《壁画与壁画创作》一书的作者时,也巧,一位学生顺手从书包里拿出了这本书。

  于:真没有想到此书会有这样的影响,听到这些我当然感到高兴又欣慰。

  在那样一个信息不那么发达的时代,给我们莘莘学子带来一本引路的好书。

  这本书影响了太多人,大学生捧着您的书进入壁画的大门。

  ——伍璐璐

  一次与于美成微信的留言

  邱:我了解到,你的朋友中有的已高龄,但还在坚持创作,也有的在准备“收摊”,您的年纪也这么大了,还在每天忙碌着,那么,对今后还有打算么?

  于:我一直想为自己所深爱的壁画事业做点事。多年前,曾与张世彦先生商量编辑一套关于壁画方面的丛书,还考虑把学科扩展一下,纳入城市雕塑的内容,初步拟定用《公共艺术论坛》的名义编辑。编辑部的标志、办公用的信封及信纸等都设计好了。 后来,发现上海书画出版社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已合办了《公共艺术》期刊。经过再三酝酿,最终丛书名为《壁+画》。如何编辑这套丛书,我在第一辑“写在前面的话”中写道:“在这里不必啰嗦那些惯常的套话,干脆说两点:一是要编辑出拥有自己的特色面貌,彰显开放性、学术性、 前瞻性与时效性;一是要凛然正气,说真话、发箴言,不温吞水、隔山打炮,力争办成不乏新见锐气的让人拿到手里能够多瞧上几眼,不至于被随手扔掉。”“我们希望刊发更多有风骨而不割人的文章。”《壁+画——壁画是系统设计的综合性艺术》丛书第一辑出版面世后,在壁画界产生很好的影响。“中国•丽江2015年春季壁画研讨会”、“2016壁画与建筑对空间的艺术探索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文献展”两次会议都发给了参会代表。中央美院的刘斌、王长兴两位老师拿到书后,称赞说,没想到书编辑和设计得这样精美。近一二年,又编辑出版了《壁+画——壁画是建筑精神与综合精神的体现》丛书第二辑。在征稿、用稿方面避免圈子用稿,扩大作者范围,努力发现具有新意的文章和新作者。

  邱:您虽然退休多年了,但还在为壁画事业努力工作着。因为如此,同道们对您是认可和赞许的。您所分担的《中国美术史•20世纪卷》的有关壁画章节交稿后,轻松起来没有?

  于:这几年,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撰写征集《中国美术史•20世纪卷》的文图搞;一是主持创作湖南省常德市沅江画墙的石浮雕壁画《西学东渐》; 一是编辑自己的画集《于美成——心灵放飞的场域》。《中国美术史•20世纪卷》文图交稿后,我抽出点精力关顾一下创作团队对壁画《西学东渐》在河北曲阳雕刻的进展情况,正在这时,接到上海一家出版社编辑的电话,说我的画集已开始进入装帧设计程序了,这又逼着我忙于画集后几部分的完善工作。经过八个年头,总算编辑完了自己的画集。画集是由序、寒窗苦读、历练技艺、躬耕育人、不懈追求、附录等几个部分组成的,除了绘画作品外,还插入了作品创作的若干草图、文字资料,尤其文字较多,故编辑起来麻烦费事。翻过来,倒过去,总想把画集编辑得有点自己的特点,能够比较立体的展示自己的艺术历程。

  邱:这几年,除了著述外,还有机会接受承担壁画工程吗?

  于:记得2005年以后,还有几家找过我画壁画,建城雕的事。这几年,先后创制和设计了黑龙江省政府接待中心的《龙江印象》,大庆油田钻探公司的《昨天•今天•明天,大庆油田(1959-2009)》,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站站台的《大兴花会,花会大兴》,湖南省常德市沅江画墙的《西学东渐》等壁画。但,也有几次壁画工程受骗和不高兴的事情发生,就不细谈了。在此对《西学东渐》多谈上几句。

  2017年夏的一天,接到时任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秘书长孙韬老师的电话,说湖南省常德市有一条几公里长的江堤要安置上百铺壁画,建成后将成为中外驰名的壁画长廊,策划团队已拟定几个大单元并分出了上百个选题,大部分选题已被各高校老师选走了,还剩下二十来铺壁画的选题需要艺委会委员每人能承担一铺。我考虑再三,还是应下了反映元、明、清朝代西方的旅行家、传道士、画家来中国传播科学文化、宗教、艺术等内容的《西学东渐》。查资料,构思构图,经过几次易稿,到年底的一次画稿审查通过了。2018年,等了将近一年时间,壁画如何进展便无音讯了,壁画的搁置致使我创作的兴致也逐渐低落了。

  2016年入冬,参加省内一个有关学习的会议,在宾馆与大庆师范学院的董保臣老师住在一个房间而结识了。2017年,在他的推荐下,赴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作了一次“壁画基本知识和《壁画,如何寻找墙面?》的讲座”。

  这几年,每年都会收到邀请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的通知,只要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我都尽力参加了。譬如在北京清华大学参加的“张仃百年诞辰纪念学术报告会”,在新疆龟兹研究院参加的“丝绸之路传统壁画艺术研讨会”,在湖北美术学院参加的“2016壁画与建筑对空间的艺术探索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文献展”,在山西芮成参加的“山西芮成永乐宫第八届书画艺术节——2016中国传统壁画临摹与教学研讨会”等。每次参加会议安排我发言,我都认真准备写发言稿,并制作了发言的课件。在“张仃百年诞辰纪念学术报告会”上,我的发言是《张仃的掀起复兴中国新兴壁画运动的一句话——兼记与其交流的几件事》。 但,遗憾的是,我的作品《秋林》参加了《镶嵌中国——马赛克艺术邀请展》,通知我参加在广州、南京、上海等地举行的展览和巡展的开幕式或座谈会,由于与有的会议日期错不开或者身体不适,都没有去成。

出席“中国•丽江2015年春季壁画研讨会”宣读论文

参加“2016壁画与建筑对空间的艺术探索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文献展”期间,在湖北美院作了《壁画,如何寻找墙面?》的讲座

哈尔滨大剧院前的留影

在清华大学参加“张仃百年诞辰纪念学术报告会”宣读文章

《张仃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国革命文艺的先锋中国艺术创新的旗帜》

《镶嵌中国》

  邱:我多次听到您说,以后对“爬格子”要洗手不干了,那怎么又接了《中国美术史•20世纪卷》的写作任务?

  于:2018年已近年底,我正在盘查以往还有没有没做完的事,以便有个交待和着落,之后准备“收摊”,轻松打发日子了。就在这时,《中国美术史• 20世纪卷》的副总主编邓福星先生打来电话,约我参与该卷的写作,不便推辞,便答应下来。随后,出版社的组稿编辑传来有关写作的各种要求的文件,又通知将在12月中旬到北京开会。 由此,我的工作日程又多了件事。笨鸟先飞,做起了撰写的准备,查阅资料,拟写分担章节的条目,并于2018年12月15日至16日去北京参加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中国美术史•20世纪卷》第二次编辑工作会议”。

  美成,你好!对中国现当代壁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您是用心最多的一人, 具有不一般的责任感和热情!委托你参加国家这一课题部分的撰写,是实至名归。预祝你准确、客观地记录这段历史,圆满完成任务!

  ——唐小禾

  得知于美成参与《中国美术史•20世纪卷》的撰写消息在微信的留言

  美成兄,祝贺你担之大任。相信你能写出权威的历史评价,因为你有这个素质。处在超圈子的位置,对壁画创作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能受此委托,也是你为人为事的学术回报。

  ——叶武林

  得知于美成承担《中国美术史•20世纪卷》的撰写消息在微信的留言

  于:经过查阅资料,我对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长达八十来年的壁画沿革史有了重新的认识,改变了过去一些文论所谈到的说法。 我认为:第一、抗战壁画实际是抗战时期冲在抗战第一线并具有时效性的宣传媒介,也是抗战救国主要的战斗武器。如此,才使得当时许多画家从精英的艺术家变成了抗日的宣传者。 如戏剧家田汉,中国画家林风眠、 李可染、 傅抱石、潘洁兹、关山月等,油画家倪贻德、王式廓、 罗工柳、唐一禾、辛莽、司徒乔、常书鸿、董希文等,版画家力群、梁永泰、王琦等,漫画家沈同衡、张乐平、 廖冰兄等,以及其他画种的画家张光宇、祝大年、周令钊等的参与。

  这一时期,《全民抗战》(田汉等),《龙女》(张光宇)壁画是抗战美术史的代表作,也是现代中国美术史有分量的作品。过去,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壁画史有些忽视。抗日期间,壁画与同时期其他画种作以横向比较,是极其活跃,颇具影响力,发挥了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是壁画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第二、“大跃进”壁画在当年新闻媒体有明确的记载,是约定俗成的,在壁画史中无法抹去的一页。 我一年多来,几乎天天忙于这几章节的文图稿,于2019年六月底写完了第一稿。这期间,我撰写的《中国当下壁画阶段性发展路径刍议》在《美术》杂志2019年第3期刊出,《城雕•三想》在《中国艺术报》2018年12月22日发表,《记与张仃先生的二三件事》收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7年版)的《张仃百年纪念文集——中国革命文艺的先锋 中国艺术创新的旗帜》,《当有了墙面以后——与叶武林的对话》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18年版)的《叶武林•壁画与雕塑》,《论城市雕塑与城市文脉》发表于《中国美术馆》2017年第5期等。

  您对于分担撰写部分的有关问题一直在反复地深入地思考,并及时地向编委会提出建议,感谢您对编委会工作积极负责的态度,对于您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深表敬佩。

  ——邓福星

  摘自有关《中国美术史• 20世纪卷》写作与于美成的一次通信

  于:也有的朋友劝我说,你已走到这一步,也算可以了,“该作怡翁啦!” 我觉得说的有道理,我都这把年纪了,以前没有追求什么名利,如今也没有何涉望,我一直就是想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做点事,而又所以客窜过来“码字”,也就是想再用文字表白一下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

  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了。这几年,虽然有的壁画工程推脱不了,应接下来,也还是交给创作团队的人来担当了。 但,有的杂事还是认真应对的。我心里一直想着,快结束“爬格子”的差事,着手画点画,真的,有时还提起笔抹上几下。

  邱:前边已经提到了湖南省常德市沅江画墙壁画的事,你们承担的《西学东渐》壁画进展情况如何?

  于:湖南省常德市沅江画墙壁画自2017年介入至今已四个年头了,进行了多次审稿。我们的稿子通过后,被安排在第二批上墙。2019年上半年,在北京又召开一次对稿子的复议会议。接受从几个渠道传来的对稿子提出的意见后,对画稿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庆幸的是《西学东渐》壁画稿当年入选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展。

  去年下半年,手头的几件事还算弄利落了。直到年底才接到有关方要求办理壁画《西学东渐》上墙手续的通知。今年春节后,新冠肺炎流行。为赶壁画工期,解决了一些遇到的麻烦。近日石浮雕制作已近尾声,完成后将择日运往湖南安装上墙,至于后续的情况如何,等壁画上墙后有机会再谈了。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集》

石浮雕壁画《西学东渐》局部

  邱:愿您把身上的载逐渐卸掉,轻松的度晚年。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