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汪港清的艺术世界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2022-08-17 12:42:00 【关闭】 【打印】

  

    汪港清1962年8月生于北京。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198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加山又造讲习班学习。1989年至199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1997年至1999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作品参加第八、九、十、十一、十三届全国美展;第一、二、三、六、八、十一届中国工笔画学会全国大展;第一、二、三、四届全国壁画大展;全国中国画展,今日中国美术大展以及国家级、省市级的多个学术性画展并多次获奖。大型彩绘壁画《纪念常德会战》获1995年“正义-和平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美展”银奖,其线刻作品《中日常德会战》装置于湖南常德诗墙,大型公共壁画《科技星空》装置于北京地铁九号线丰台科技园站,大型公共壁画《汉初三杰》装置于湖南常德画墙。主攻工笔重彩人物画,兼善壁画、现代水墨、山水、花鸟等。已出版个人画集六册。代表作《净土》、《嫁女》、《心情不错》、《正午蝉鸣》、《野坡》、《向左看》、《异物》、《相聚》等。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系主任。民建中央画院院士,北京市政协书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壁画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壁画专委会副主任;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北京市东城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灵性的少年——创作随想

  文/汪港清

  十几年前的假期,在赴南方采风的途中,多次见到河溪中戏水的赤裸少年,他们尽情地在水中撒欢,在岸边羞涩地遮挡私处的小憩,赤黑的、骨感的身体,被日光晒得黝黑的快分不清五官的面庞,这些生动的情景像一柄火柴,燃起了我创作的灵感,我内心深处对生命本源和自然的想往在这一刻被完全掀开。

  汪港清在中国美术馆圆厅自己作品前

  我的少年时期是在城市中渡过的,很少见到自然山川、湖泊河流,更谈不上赤身裸体在水中嬉戏。由于家长的管教,我对水充满了向往和恐惧。待我成人之后,见到过大江大河、山川小溪,但我坐着船(当然不是大船)置身江河中,仍然心存忐忑。

  汪港清创作手稿

  其实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一切内涵都藏匿其中,并给人以无限的诱惑和冥想。那么画面中与水相关的少年,是被赋予了本真生命又超乎尘世之外的灵性少年,通过对这些灵性少年的不断的描绘,将我在现实中失落的东西从想象之中挖掘出来,接近了对人的生存境遇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这也是当代艺术的命题。少年在纯静的自然界中寻觅的图像是对城市生活的疏离,是现代人对越来越被挤压的生存空间的恐惧和反思。作品形成了非叙事性的图式特点,具有较强的象征意味,呈现了少年十分自由的生命状态,也可以说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隐性表达。“神以物游”,刘勰的这四个字可以用来很好地形容灵性少年的状态,他们仰视天穹,他们在河岸树丛旁体察、聆听、辨别,画面中的形像大多是微闭着眼,依靠着聪颖的悟性、天生的智慧,找寻、剔除自然的“异物”。

  汪港清线描稿

  静寂的环境中,有任何的声响都会引起少年们的注意,植物在无声的摇曳着,伸出的触角在搅动着空气,在诱惑着少年的分辨。水,和缓、安静地滋润着万物,至远山天际边一道亮色,这道亮色一下让想象的空间深远了起来。我在努力营造着天地无言的美感,让观者在万籁俱静的自然中去甄别,去感受自己呼吸和心跳,让每位欣赏者超越笔墨和图式的表象体验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存在。

  《聆》之二十

  139cmx70cm

  纸本线描

  2015年

  绘画图式的开拓是画家创作思想不断深化的必然。灵性少年画面中某些植物枝叶应该说是我臆造出来的,见棱见角具有奇特的有机形态的叶子及它们伸出的触角穿插其中,在空中漫舞,这种植物既暗喻了自然界对少年的种种诱惑,也可以认为象征了少年的性征发育,充满了勃勃生机,揭示了生命成长的不可阻挡。我希望这些扬动的须枝能够触动那些在尴尬的生存之境中渐渐麻木了的人们的视觉神经,唤起人们在喧嚣杂陈的都市中保持住心中那一隅天然的、对生命自由状态的憧憬。

  汪港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装框

  光头的少年,神情坦然,半闭双目。我希冀他们能够带给观众一种超凡的灵异性。同时这些灵性少年置身于具有活力,具有情感,具有神秘感的大自然中。人物、植物、环境在画面中巧然构成。

  《山水间》

  198cmx169cm

  纸本水墨

  2008年

  我尝试以符号化的笔墨语言让传统造型意象与当代色彩、外光的视觉意象同时呈现。当然我的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还是对传统文化再认识的过程。

  汪港清于敦煌

  《漂》

  36cmx30cm

  纸本重彩

  2004年

  我尝试改变物象的自然颜色代之以可以烘托主题的色彩。在墨和色的变化层次上,注重氤氲浑厚,色相上的对比,色迹上的融合,由此增加了画面主体形象与空间环境上的协调性和丰富性。

  《浮》

  49cmx34cm

  纸本重彩

  2004年

  中国传统绘画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从视觉效果到审美思想体现出中华民族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观与客观的和谐、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等一系列的精神追求。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特征是“写意”,从水墨意笔到重彩工笔,从“形”、“色”、“透视”、“章法”到题款、印章都是创作者运用各种手段阐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想。追求意到笔不到的逸品,不屑笔到意不周的能品。唐代张怀瑾:“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虽然说的是书法艺术的赏读,其实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至高境界。

  《寻》之一

  48cmx34cm

  纸本重彩

  2004年

  “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底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底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宗先生所说的艺术境界就是以宇宙万物作为艺术家心灵的外化反映,但宗先生所强调的是:“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这正是中国绘画延续千年的命脉所在。“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有时》之一

  48cmx34cm

  纸本重彩

  2004年

  明画家把意境分三个层次:第一为反映身边的景色;第二为表现目光所将及的景色,第三为表现目力达不到,而意念所到之景色,那么这第三层次就是最高的反映艺术家心灵之境界。此境也就是“超于象外”的禅境。结合我的作品,那么河岸边那灵性少年就应该属于我最深的“心源”和“造化”碰撞时倏忽的觉悟所诞生的形像。天际、河岸、树丛、石块、小草都承载着作者的感情。

  《聆》之一

  34.5cmx34cm

  纸本重彩

  2008年

  艺术创作的价值在于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审美需要,引导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可以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追随朴素的内容,恰到好处地以个人的经验与技巧表达心迹的图像,做到这些还是要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更深入的思考。顺应自然,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艺术表现上的解放。“陶冶于自然之中,游心于天地之外”。

  《探》

  34cmx34cm

  纸本重彩

  2008年

  《寻》之二

  95cmx64cm

  纸本重彩

  2008年

  《有时》之三

  95cmx63cm

  纸本重彩

  2006年

  《探》之五

  44cmx34.5cm

  纸本重彩

  2017年

  《聆》之二

  95cmx64cm

  纸本重彩

  2009年

  《跃》之十

  137cmx68.5cm

  纸本重彩

  2016年

  《异物》

  142cmx72cm

  纸本重彩

  2011年

  《相聚》

  186cmx138cm

  纸本重彩

  2020年

  《聆》之十一

  69cmx69cm

  纸本重彩

  2015年

  《辩》之十四

  70cmx70cm

  纸本重彩

  2015年

  《野坡》

  198cmx143cm

  纸本重彩

  2009年

  《向左看》之一

  42cmx32cm

  纸本重彩

  2005年

  《向左看》之二

  42cmx32cm

  纸本重彩

  2005年

  《云下的经幡》

  200cmx102cm

  纸本重彩

  2013年

  《云上》

  82cmx54cm

  纸本重彩

  2008年

  《持》之二

  97cmx60cm

  纸本彩墨

  2019年

  《持》

  97cmx60cm

  纸本彩墨

  2018

  《寻》之十八变体画

  48cmx45cm

  纸本彩墨

  2018年

  《辨》之十

  69cmx69cm

  纸本彩墨

  2015年

 

  《跃》之八

  140cmx69cm

  纸本彩墨

  2014年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