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聚焦“全球发展倡议”,11位中外专家为你荐书

2022-04-24 15:34:00 【关闭】 【打印】
 

  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社会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有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为各国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擘画了蓝图,为推进全球发展事业指明了方向。数月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提及全球发展倡议,强调要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联合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推出特别策划,邀请11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向广大网民推荐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发展合作方面的相关书籍。本策划作为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可持续品牌全球传播计划”的重要活动,旨在倡导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和公众共同关注可持续发展议题,助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推荐语 

  《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的主要作者是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先生。解振华先生不仅熟知中国国内生态环保发展经验,也亲身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国际谈判。本书经由其独特视角,展现了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以及中国与全球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球发展倡议”的核心原则之一,“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是“全球发展倡议”的重点合作领域。本书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的主题,充分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资源节约、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本书较为全面地涵盖了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低碳智慧城市、绿色消费、应对气候变化和贡献全球可持续发展等广阔的主题。从过去与自然抗争的“改天换地”、“人定胜天”的观念到今天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中国正在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和现代的工业文明,加速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数据,向海内外读者展现出一个全景式的绿色大转型,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本书呈现中国的生态环保经验,也将有助于探索贡献于全球生态发展的中国方案。

  ——陈实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主任 

   

  推荐语 

  国际发展合作到底是一个政治概念还是经济行为,代表着国际上理解和开展发展合作的两种不同路径。《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潜能》一书,能够帮助我们从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角度理解国际发展合作。本书专门有一章《中国的对外援助》,讨论构建中国特色对外援助理论和援助中的主权问题,前者具有现实紧迫性,后者是对外援助的根本性问题,是理解中国对外援助的两个很好的切入点。对外援助是对外经济关系的组成部分,需要与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管理、人民币国际化、对外资本输出等其他对外经济关系协同作用。这同样适用于全球发展倡议,相关领域都需要上述经济关系的共同作用,领域之间也需要统筹协调。国际发展合作是一个交叉学科,横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本书讨论崛起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央体系大国维持国际信用的成本与收益,融汇政治与经济、利己与利他的视野,是理解全球发展倡议的基本前提,对我们理解全球发展倡议与“一带一路”的关系也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郭语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经济合作》主编 

   

  推荐语 

  中西方对于“发展”的理解有何不同?现行的全球发展合作话语与议程有哪些?它们如何一步步演化而来,当前面临何种挑战?全球秩序是否已从以南北关系为主导的国际发展向以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全球发展转型?新兴国家又能发挥何种作用?《全球发展合作的起源、演变与未来:发展援助委员会的作用》一书首次系统分析了二战后发达国家展开全球发展治理最为核心的机构——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60年的历程,阐述了全球发展治理规则的形成和实践,分析了种种历史事件背后的国家实力、专业知识与人文主义反思等多种因素之间的较量。本书是国际发展合作研究的入门书,可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发展实践者、学者和学生提供参考。

  ——徐秀丽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推荐语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人类社会迄今最为宏大的发展规划,其复杂程度超越任何个人知识范畴。如何快速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身:历史指南》汇聚了来自全球30余顶尖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就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历史发展作了系统并简要的介绍。如编者所言,既有SDGs研究可大致分为五类——SDGs建构过程、具体目标及指标介绍、实现SDGs方法倡导、特别目标或特定地区SDGs实现研究以及SDGs教学,但本书不属于上述任何类别,它事实上回顾了17个目标的“心路历程”。尽管各目标之间差异巨大,但编者们仍尽可能按照“问题(problem)—意识(awareness)—行动(action)”的逻辑整合全书,并透露了相关目标的大量轶事,使该书具有较为统一的逻辑和较强的可读性。尽管编者们很谦虚,并不试图强调本书有何未来意义,但理解SDGs的历史脉络对于“全球发展倡议”的未来仍有重要参考意义。

  ——张春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商务部经济外交专家工作组专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推荐语 

  《碳中和的逻辑》值得一读。该书有三大特点:第一,本书是“经济学家圈”智库最新的集体智慧成果。“经济学家圈”是我国传播型财经智库。潘家华、管清友、邱晓华等20位国内外一流经济学家、政府人员、投资人士、企业家等参与本书撰写。第二,本书厘清了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一系列认知误区。既可以引导大家高度关注碳达峰、碳中和,也可以防止大家头脑过热、超前冒进。第三,本书从专业视角指出了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以及碳中和战略下的投资机会,系统全面地解读了碳中和的逻辑。

  ——吕大鹏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副院长 

   

 

  

  推荐语 

  《国际发展援助的中国方案》一书由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所资深研究人员合作编写。全书对60多年来中国对外援助事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梳理,结合对外援助重点项目的具体实践,系统总结并提出国家治理、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促贸、减贫、农业、教育、环境、人道主义等诸多领域对外援助的中国方案。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加速演变,南北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气候变化、粮食危机、流行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挑战,发展议题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国际发展援助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助于将国内鲜活有效的发展经验创造性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帮助其改善民生,推进能力建设,为应对全球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助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中国如何参与国际发展合作的入门级读物。

  ——尹杰 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副总编辑 

   

  推荐语 

  《衡量世界各地的贫困》是了解全球贫困问题的重要读物,作者阿特金森是英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本书并非枯燥的统计报告,而是反映了作者对于贫困研究历史和现状的总结与反思。该书题目中的“世界各地(around the world)”有两层含义,一是比较世界各地的贫困衡量方法,二是汇集各国的贫困数据以完成对全球贫困总貌的拼图。本书因此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贫困的衡量标准和贫困数据的局限,第二部分收录了60个国家的贫困报告。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衡量贫困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的政治理念和道德判断,也会受到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贫困数据在可得性、精确性和可比性上也存在很大局限。因此,衡量全球贫困不能只依赖单一的技术指标和国际标准(如每天1.9美元的国际极端贫困线),而应该综合考虑货币性、非货币性和多元贫困等不同指标,并且把国际贫困标准同各国的贫困标准进行对接和比较。

  ——郑宇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系副系主任,《复旦国际关系评论》主编 

   

  推荐语 

  由联合国所有成员国通过的《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框架。然而如何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广到地区、国别及国际层面,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将成为重要抓手。

  在30余年国际合作的实践基础上,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在《Cooperation Management for Practitioners:Managing Social Change with Capacity WORKS》一书中介绍了“Capacity WORKS(能力工程)”这一管理模型。“战略、合作、指导架构、程序、学习和创新”是Capacity WORKS模型的五大成功要素,通过对五大成功要素的阐述,本书强调了项目合作管理中秉持的理念,基本概念,关键问题和实施步骤。本书是一部实用的项目合作操作手册,如同一个“工具箱”,为每一项成功要素提供一些工具,共计42个,并详细介绍了各个工具的用途、使用时间和使用方法。这些工具可以为复杂合作项目的实施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

  Capacity WORKS模型是专为在复杂合作体系中的工作或提供咨询的人员设计的,并将为《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提供支持。本人推荐这本书,因为它的实用性,在助力实现全球发展合作的同时也能够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的特殊环境。本书还介绍了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的能力提升方法,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德国发展合作体系;同时致力于探讨不同方式方法,形成最佳实践,促进互学互鉴,从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Hagen Ettner 中德可持续发展中心德方项目主任

   

  推荐语 

  如果给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找一本参考书的话,我推荐《甜甜圈经济学》。该书的作者凯特·拉沃斯是21世纪的新经济学家,她曾担任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的撰稿人,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她在该书中重新定义了人类繁荣的基础和界限,即要同时考虑发展的上限和下限。上限是地球的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下限是人类基本的、合理的经济需求得到满足。为此,这本书提出7种思考方式,并为国家发展、国际合作、政府政策、公司战略提供了一系列新指标,用以实现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

  ——翟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推荐语 

  《共同进化的实用主义:中非经济合作的方法和影响》基于作者的自身经历和大量调查,不仅详细记录了中非经济合作,也对全球发展的动态进行了反思。作者试图从更广泛的视角回答以下问题:中国为什么以及怎样实现了快速转型?为什么非洲经济长期陷入停滞?中非合作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非洲发展?作者认为,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涉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最大挑战源自于价值观和生活目标的差异;发展不仅仅是作出明确决策的问题,也包括不同的实践和普通人的努力;可持续发展是各方共同的目标,但不同的群体对可持续性有不同的理解。

  本书通过大量生动、鲜活、具体的案例阐释了中国“灵活、演进的务实主义”的发展理念和实践为非洲带来的新机遇,也与西方“蓝图式”“良治和规则导向”的发展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发展优先、行动导向等理念与原则,突出减贫、粮食安全、工业化、互联互通等领域,本书的阅读将有助于增进理解“全球发展倡议”提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周太东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综合处处长 

   

  推荐语 

  对于身处百年变局的我们来说,世界政治正笼罩在一团迷雾之下,究竟是什么塑造了当今世界秩序,又是什么在左右世界政治的未来?《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答。本书作者王缉思教授基于对现实世界政治的研究和深厚的政治学底蕴,提出安全、财富、信仰、公正、自由是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透过五个目标及相互之间促进与矛盾的复杂关系,展现出世界政治的多样性和同一性。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熟悉的词汇所蕴含的政治内涵,也能够激发对国家间合作、竞争甚至冲突背后深层逻辑的思考。其中的精彩之处在于,透过古今中外的鲜活事例,能够感受到人类在追寻政治目标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太多恢弘、浪漫与悲剧,探索构建政治秩序的标准是永恒主题。正如作者所言,虽然局部政治失序时有发生,但全球政治体系有望朝着有序的方向演进。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作者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围绕世界未来的应然与本然,诠释了中国政治学家的理解,为我们全面认知和推进全球发展倡议亦有帮助。

  ——姚帅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员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读书学习,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更当勇立潮头,从读一本书做起,不断提升自我,为全球发展添一份力、点一盏灯。

 

   

 

  关于“可持续品牌全球传播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相近、理念相通”。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发展议题,也是世界通用的话语体系。国际传播发展中心联合多家机构于2021年共同发起“可持续品牌全球传播计划”,向全球受众讲好中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故事,打造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 联合出品 —

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