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日程仅为十天,但它所带来的文化效应将对我国社会观念的改变产生深远影响。”3月1日上午,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郭利群在《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新书发布会上说。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举办在即,蓝皮书指出,随着残疾人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公众对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关注度,以及残障人士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都将有效提升。专家表示,同健全人一样,残疾人也拥有从体育及竞赛中享受快乐、体会激情及获得荣耀的权利。
冬残奥会将提升残疾人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
据介绍,进入新时代,尤其是成功申办北京冬残奥后,中国残疾人体育开始向冬季项目发力,从以前的个位数参赛者,发展到此次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有96名运动员,参加全部6个大项的比赛。“体育是能够让残疾人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折射社会温度与幸福度的镜子。”郭利群说。
蓝皮书作者、宁波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顾耀东同样认为,北京冬残奥会的举行,能够有效带动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走进冰场、雪场,带动更多残疾人参与冰雪运动,助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蓝皮书强调,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将日益深入人心,这为残疾人体育运动进入社会大众舆论视野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地提升公众对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在后奥运时代发展的关注度,以及激发残疾人群众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
蓝皮书建议:扩大“全民健身计划”等体育政策的包容性
西安工业大学教授文安表示,现阶段残疾人从事竞技体育活动,已经远远超过了最初生物医学阶段的以一种康复方式促进更多残疾人功能恢复。同健全人一样,残疾人也拥有从体育及竞赛中享受快乐、体会激情及获得荣耀的权利。
不过,蓝皮书也指出,目前残疾人所参与的活动仍大部分由残联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缺少活动经费、体育活动场所和适配器材不足均是阻碍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现有社区活动站点通常也缺乏无障碍设计。
对于未来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蓝皮书建议,应立足包容性计划与专项计划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要扩大“全民健身计划”及其他体育政策的包容性,针对残疾人群体制定更加细化和可操作的政策条款。
此外,建立相关部门“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在政策内容、立法执法、财政投入、组织机构以及舆论宣传等方面进行整合。同时,明确残联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和定位,并让其成为专项发展计划的主责部门、包容性计划的监督部门。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