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14年,两届奥运会的举办对北京的城市发展和更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比2008年举办夏季奥运会,2022年冬奥会将给这座“双奥之城”带来更多的城市更新机遇,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伴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北京中心城区将更科学更系统更有效地对传统商圈和老旧商业项目升级改造,为其注入新活力。
连日来,《中国报道》记者在隆福寺、前门、景山、天坛、鼓楼等北京老城核心地带走访,见证了诸多历史文化街区蝶变为老城复兴崭新名片的华美转身。
600年的文化地标焕发新生机
“南有夫子庙,北有隆福寺”,紧邻东四和王府井的隆福寺文化街区,有着接近60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一直都是老北京的文化坐标。
始建于1452年的隆福寺,无论是清至民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是北京最繁荣热闹的商业区,隆福大厦更是曾与王府井百货、西单商场、东安市场并称北京四大商场,这里曾留存了老北京许多美好的儿时回忆。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20年前的一场大火,隆福寺商圈日渐没落,人气冷落,逐渐淡出老北京人的视野。
隆福寺何时能重现昔日辉煌,牵挂着很多老北京人的心。伴随着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的东风,隆福寺地区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项目启动,项目定位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协调共融的世界级文化艺术消费目的地”,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受年轻人追捧的时尚化、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国际文化消费新地标。
经过数年的摸索尝试与改造提升,隆福寺街区已经焕发新生。
记者先来到了隆福寺街区北侧的隆福寺北里,这里原本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库房、食堂。新隆福公司最大化保留隆福寺原有院落格局的同时,形成了做旧如旧、新旧结合的建筑风貌。
穿梭于充满历史痕迹的建筑群中,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拉斐尔……这些文艺复兴时期闻名遐迩的大名,出现在木木美术馆的镀锌钢板外墙上。“意大利文艺复兴纸上绘画:一次与中国的对话”展览是大英博物馆与中国民营美术馆的首次合作,沿着原始工业设计风格的混凝土墙面,人们与500多年前来自意大利的绘画作品不期相遇。
从美术馆东街拐进崔府夹道,重建的隆福大厦就在眼前。这座昔日著名的百货商场“涅槃重生”变身文化空间。乘电梯来到顶层,眼前豁然开朗,开阔的露天庭院上,四座红墙金瓦的中式仿古大殿由南至北依次排列,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红墙和金色琉璃瓦在晴天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广场上种植着绿色的草坪和松树,布置着冰雪主题的熊猫雕塑,平台东西两侧的观景平台向西远眺故宫西山、白塔、景山的古都气象,向东央视、国贸等一众CBD地标尽收眼底,青砖灰瓦的传统民居连接成片……
如今,隆福寺已成为北京城市更新、老城复兴的代表性项目,是老城新文化体验消费地标。在东城胡同里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到世界知名滑雪器材店购买单板滑雪装备,登上隆福文化中心俯瞰老城……2019年开业以来,隆福文化中心举办了北京时装周、电子音乐派对、王者荣耀大赛启动等活动。传统和现代文化碰撞融合,隆福寺街区迅速成为了北京又一个网红打卡地。
作为隆福寺的股东单位,北京国资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对《中国报道》记者介绍,未来,隆福寺项目将继续用创新文化引领城市发展。隆福寺项目二期、三期建设将继续加快,隆福寺南坊将以潮流文化为主导,打造潮流文化消费的新空间。未来,一个既传统又时尚的隆福寺街区将穿越600年的时光,再次成为年轻人、时尚潮人文化消费新地标。
这里是“北京最欢腾的四合院”
位于东城区美术馆后街40号的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是北京老城区最大的基层公共文化场所。“美后肆时”其名,除了根据地名谐音以外,还寓意“四季更新、四时更迭、美好永不间断”。
这座总建筑面积5411平米的“四合院”式建筑,并不是一座原来就有的四合院,而是地铁8号线盾构工程腾退美术馆后街原有平房建筑后新建的地标级公共文化场馆。
推开朱漆大门,这座小小的四合院里别有洞天,两进式的院落地上一层,地下三层,美剧场、美作馆、美食馆、美阅馆等21处活动空间依次排 列,青砖铺成的广场通过榫卯技艺的穿插、拼接与入口连接形成围而不堵、半敞开式的公共文化空间,可以为广大市民提供阅读、歌舞、戏剧、国学、艺术、文创、园艺、美食、健身、会展、年会等丰富主题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特色文化体验。
在一楼前厅记者看到,一整面墙“智慧墙”精准地展示了该中心近期所举办的讲座、手作、培训、亲子等庆冬奥、迎新年系列活动的详细内容。在地下展厅,北京五中教育集团举办的“相约最燃冬奥 悦享至美青春” 主题画展正在展出。景山社区的居民正在参与非遗剪纸、非遗旗袍盘扣制作、非遗脸谱彩绘、京剧和模特排练等丰富多彩的“胡同生活”。
”我们早九到晚九,365天全年无休,算得上北京最欢腾的四合院。”工作人员潘丽告诉记者,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2021年一共开展公共文化活动16项1003场活动,参与人员达14万人次。
“后冬奥时代”的城市更新创造样板
在“十四五”规划中,城市更新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并相继出台多项条例及发展纲要来促进城市更新健康平稳发展。
对于北京的城市更新而言,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是落实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城市更新,是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
2019年,《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出台,从技术上规范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在风貌保护与更新中的“宜”与“忌”,使街区在具体规划、设计及建设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2021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为加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协调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发展提供了保障。2021年8月,北京市正式发布《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
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擦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赋予了新动能,持续推进了中轴线申遗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通过老小区、老厂房等更新完善城市各项功能,补齐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截至目前,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基本完成,核心区的城市更新更进一步。
戴德梁行(DTZ/Cushman & Wakefield)2021年12月16日在北京发布的《北京冬奥会——大事件推动下的城市更新》报告指出,与2008年北京更注重以崭新面貌亮相世界舞台相比,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将推动北京在城市更新层面上更加聚焦于民生福祉、城市的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以及京津冀一体化的协同发展。
“后冬奥时代,北京的城市更新相信会在减量发展、疏解整治和有机更新三个层面获得平衡,找到一条有效的资金保障路径推进有机更新的持续、良性运行,为其他城市的更新创造样板。”戴德梁行首席政策分析专家魏东说。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