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临水而居,择水而憩”。昆明不仅是一座四季如春的城市,更是一座柔情似水的城市。“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让这座高原水城,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在滇池的西北部,清澈的山泉水自长虫山奔流而下,经过城市河道,汇入滇池。如何确保水源流经城市却不被污染,昆明提出了“治湖先治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海绵城市”、人居友好环境等理念巧妙融合,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同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水生生态系统。
昆明市五华区水务局局长张拾化介绍城市型生态湿地建设
会“呼吸”的城市型湿地
“‘小雨不滑,大雨不涝’是我们建设城市型湿地秉持的理念,”昆明市五华区水务局局长张拾化告诉记者,昆明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修建了很多硬质的道路。特别是前几年治理河道的时候,为了节省建设用地空间,大部分的河道被改造成了暗沟、暗河。夏季雨量大的时候,山区的洪水瞬间涌入城市,会在城市道路形成积水。
于是,他们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将暗河恢复建设成城市公共绿地中的生态蓄水池,并让新建的城市绿地、生态廊道低于城市道路。“这样雨天积水就会自然而然的被引流到绿地中来,不会在道路上形成积水,”张拾化说。
所有的绿道都采用透水混凝土铺就,这种透水混凝土的细缝大,雨水能够很快下渗,既解决了城市道路积水的难题,也有助于城市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形成一个城市型湿地。
另一个“呼吸”功能是雨水景观带内的“复合驳岸”,层层叠叠改变了原河道的笔直状态,延长了河水过滤时间。整个的河道设计从上游进水一直到下游出水,都是让水很自然地进入到城市湿地水域,通过高低落差,形成自然的跌水,在这个过程中也增加了一些水溶解氧,达到对水质净化的效果。
这样一个天然的泄洪通道,其实也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恢复空间,为上游泄洪下来的水生生物提供了一个生态廊道,有利于形成互通互融、自我修复的水生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提升水质
张拾化介绍说,他们还在多个生态蓄水池里,种植了能吸附水体污染物的水生植物,弱化水体内的富营养物质,也为水生、傍水生动植物提供了生态空间。
张拾化解释说,菖蒲可以很好地吸附水里面的氮,因为它要靠氮生长;河道内的鱼虾,又可以很好地吸收磷。这就等于水生动植物一起,既除磷又除氮,从而提升水质。相比较以前通过机械化的生产车间将水进行化学处理达到净化标准后再排放出来,现在的作法实现了零排放,其创新之处就在于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进行水环境治理,可谓是一种全新的探索。
在生物物种的选择上,张拾化说他们会优先选用云南本地的生物,因为只有本地的物种恢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利用水生动植物构建起一个小小的水生生态系统,从而大大提升水环境质量。昆明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城市生态治理中水环境治理的典型案例。
打造人居友好环境
“未来,我们会种植更多长果子的树木,这样就可以引来鸟类。鸟类的粪便可以为水生植物提供营养。水里面的鱼又可以吃虾,虾可以吃螺丝,螺丝可以吃藻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水生生态系统。整个系统还是除磷和除氮的,”张拾化构想着未来的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净化水质,可以确保水质优于Ⅳ类,进入滇池。”张拾化说,该生态湿地除了有高“颜值”的景观功能外,也为削减入河污染负荷筑起“绿色屏障”。通过在旱季连续对陈家营岔沟城市型生态湿地前后两组水样进行水质监测,经过层层过滤、沉淀,水质类别已从Ⅳ类提升至Ⅲ类,各项水质监测指标数值均明显下降。
如今,在西北新城陈家营岔沟附近,多个带状湿地公园形成了“湿地在城市、城在湿地中”的宜居宜人生态景观。城市湿地绿道成为周边居民早晚的健身步道,打造人居友好环境,营造“水+城+人”的和谐共生发展。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