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们的地球怎么样了?
先来看2020年的数据。
根据外媒报道,2020年与2016年并列成为全球范围内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
全球变暖已经越来越严重。2020年也被网友称为“多灾多难”的一年,澳洲大火、加州山火、北非蝗灾、北极高温等,都是创世纪的灾难。
“地球母亲”已经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爱护地球,节能减排,刻不容缓。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她”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多年来,中国以切实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表率。2016年,中国加入《巴黎协定》,与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进全球社会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截至2019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的目标。
但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仍高出1.1摄氏度。由此可见,我们必须采取更加坚决的行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减排任务更加艰巨,时间更加紧迫。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3060”一词应运而生。
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那么,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呢?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听起来简单易懂,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
目前,我国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为85%,产生的碳排放约为每年98亿吨,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近90%。
解决碳排放问题的根本之策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彻底摆脱化石能源依赖,从源头上消除碳排放。
多年来,我国在光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发电上做出了诸多努力,以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加快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
△ 白鹤滩水电站是在建总装机容量仅次于三峡水电站、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巨型水电站。水电站工程装机总容量为1600万千瓦,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可达624.43亿千瓦时,接近成都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在同等满足电力系统用电需求的情况下,水电站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96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160万吨,减少排放烟尘约22万吨。白鹤滩水电站近日正式开始蓄水,首批机组将于2021年7月实现投产发电。(图源:东方IC)
△ 新疆哈密市依托当地丰富太阳能资源不断加大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建设力度。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落户哈密,建成有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电站,单晶硅电板、多晶硅电板、聚光光伏电板、薄膜光伏电板等光伏发电电站,装机规模突破170万千瓦。(图源:东方IC)
△ 甘肃瓜州县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南倚祁连山,北靠马鬃山,特殊的大气环流和地形,造就了无可比拟的风能资源。根据气象资料和数据显示,瓜州年风能有效满发利用小时数达2300小时以上,风能储量超过4000万千瓦,是全国风能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瓜州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风光电等新能源产业,先后引进21户能源开发企业建成新能源发电场站37个,年发电量达150亿千瓦时。(图源:东方IC)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特高压技术、装备、标准、工程等方面实现全面引领,建成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配置能力最强的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2019年输送电量达4500亿千瓦时,一半以上为清洁能源发电。
△ 3月14日,在江苏泰州兴化特高压泰州站,检修人员对1号主变进行集中检修。特高压泰州站是世界首座交直流合建站,是±800千伏锡盟-泰州直流输电工程的受端换流站,同时也是1000千伏淮上特高压北环工程的枢纽变电站,作为我国连接西部煤电基地和东部负荷中心的能源大通道,2020年度累计直流输送电量433亿千瓦时。(图源:东方IC
这几年,我国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以及家居生活上为减污降碳持续发力,纷纷转向电气、氢气化。
△ 钢铁行业在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宝武集团八一钢铁公司,富氢碳循环高炉试验项目正加紧建设。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从燃烧碳到燃烧氢,项目试验成功后,不仅能大幅提高冶炼炉的利用系数,还能减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
△ 太湖流域首艘电动作业船——“太湖电动001号”日前在江苏无锡下水,今后太湖流域生态治理作业船只、旅游船只将逐步电动化。据初步测算,江苏太湖流域生态治理作业和旅游船舶全部实现电动化改造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000吨,这相当于27563辆私家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 1月28日,青岛首条氢能源公交运行线开通仪式在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举行。据了解,氢能源公交加注一次氢气仅需15分钟,而且全程零污染,满载续航里程可达300公里。(图源:东方IC)
△ 上海临港新片区中运量T1示范线采用新一代清洁能源轨道电车,车身长度30米,车辆最高运营速度达70km/h,三编组单列车最大载客可达302人。该车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列数字轨道胶轮电车。列车采用了电磁导向虚拟轨道技术,使车辆定位更精准、更加安全可靠;车辆轴重7吨,道路适应性强,路面改造少;采用超级电容,单程续航超30公里,更加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图源:东方IC)
△ 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龙阳路地铁基地的车库屋顶,隐藏着一座“发电厂”。太阳能板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可源源不断为地铁列车提供电能。据统计,这个光伏电站2019年底并网发电,一年的发电量大约可供8节编组的一辆2号线列车跑20万公里,相当于行驶1560多个来回。目前,上海地铁已有川杨河、治北、金桥、龙阳路、三林等10个车辆基地完成了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总装机容量合计约24兆瓦,年均发电量约2300万度。(图源:东方IC)
△ 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G60科创云廊,1至3层采用庭院式建筑风格,用游廊、咖吧、喷泉、空中绿化等,将所有建筑连成一体,每栋楼的屋顶由太阳能光伏面板整体覆盖。G60科创云廊在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应用等领域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肯定,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LEED铂金级认证证书。
△ 天津市首个零能耗智慧建筑“0+小屋”在生态城落成。“0+小屋”内部设置有调蓄空间、绿色氧吧、零能耗概念空间、智慧家居体验空间和智慧商务体验空间五个部分,集智慧能源与绿色建筑于一体。(图源:东方IC)
提到碳,就不得不提到森林,森林固碳是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截至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森林面积2.2亿公顷。
根据规划,15年后,也就是到203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湿地保护率达到60%,75%的可治理沙地得到治理。
植树、造林、固沙,我们一直在行动。
△ 近年来,甘肃张掖紧抓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遇,持续开展“一园三带”国土造林绿化,三年累计完成营造林164万亩,修复“三化”草地170万亩,带动全市每年植树造林50万亩以上。(图源:东方IC))
△ 2020年5月13日,初夏时节,河北省承德市坝上地区迎来植树造林的黄金时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国有滦河林场依托国家再造三个林场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组织造林队伍抢抓农闲时机开展植树造林,筑牢京津生态屏障,为承德坝上地区再添新绿。(图源:东方IC)
△ 2020年7月14日,在格库铁路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若羌县段,施工队在格库铁路两边进行草方格固沙作业(无人机拍摄)。截至2020年7月14日,格库铁路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段固沙防沙防护工程完成90%以上的工作任务。(图源:东方IC)
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诸多的尝试与努力,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什么呢?
保持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倡导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这是我们每个人今后努力的新方向。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加油!
今天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修复我们的地球”(RestoreOur Earth)。
美国将于今天召开为期两天的线上气候峰会,并邀请40国领导人参加。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以视频方式出席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中国已郑重作出“3060”承诺,那其他国家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