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中国—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经贸合作进展报告》(2019)在北京发布,这是国内发布的首份拉美营商环境和中拉双边合作指数报告。
报告主创、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岳云霞介绍,拉美是本世纪初中国对外经贸拓展最快的区域板块,伴随双方合作步入深水期,对拉美地区环境的评估有紧迫性。然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评级机构对拉美经贸与营商环境的已有评估缺少中国诉求的现实考量。《中国—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经贸合作进展报告》尝试构建中国视角下的拉美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与中拉合作进展评估体系,并对拉美33个国家进行国别评估,试图寻求进一步推动中拉合作的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洪朝伟进一步介绍,在营商环境指数方面,该报告选取了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贸易环境、投融资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创新能力、资源禀赋八个方面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衡量各国营商环境发展情况。在中拉双边合作指数方面,报告选取了政治合作、“一带一路”与双边合作、贸易合作、金融合作、投资合作、人文交流几个方面的指标数据,量化中国与拉美各个国家在各版块的合作情况。
报告通过量化分析指出,在营商环境层面,多数拉美国家保持稳定或小幅变化,在双边合作方面,中国与拉美各国取得了较好发展。其中巴西、墨西哥、智利、阿根廷的营商环境及双边合作的整体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国家。与此同时,中拉双边合作水平与拉美营商环境的线性关系较于五年前更为明显,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报告认为,无论是在营商环境评价还是双方合作评价,拉美国家相互之间逐渐拉开差距。虽然大多数国家双边合作指数的增长率大于营商环境,但整体上营商环境改善效应大于双边合作,双边合作仍需继续推进。
该报告得到了多位业内人士和拉美研究学者的认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吴洪英指出,国内对中拉经贸关系的研究大多基于定性研究,量化分析较少,《中国—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经贸合作进展报告》顺应中拉关系发展的新趋势,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评估体系,所建模型有助于立体了解中拉经贸关系。《人民日报》前驻拉美高级记者吴志华指出,风险评估是中国企业投资拉美的短板,国外风险评估报告因为对中国企业缺乏数据、存在偏差,难以真实反应中拉关系的发展,《中国—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经贸合作进展报告》有助于中国企业评估投资风险、科学决策。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