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丰都脱贫人物群像

2019-07-02 14:35:00 【关闭】 【打印】

  重庆市丰都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武陵山区,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纳入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试点县。

  丰都,原名“酆都”。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这里视察时,提议将“酆都”改为“丰都”,寓意“丰收之都”。 

  近年来,丰都县通过实施“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产业扶贫模式,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711月,丰都县退出国家贫困县行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1%下降到当前的0.67%。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丰都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 

  

  武平镇新合场村村民唐代祥手捧自己种植的土豆喜笑颜开。唐代祥今年种植了10亩马铃薯,预计亩产5000斤以上。“如果今年土豆销路好,我打算明年再多种一些。”唐代祥的土豆已经被预收购。唐代祥表示,自己不懂市场,希望政府能多搭建销售平台。

   

  青龙乡青天村四组村民刘万春和袁光美。青天村正在进行人居环境改造,两位老人70多岁,但身体硬朗,仍然在为改善家园环境工作。

 

  许华金和彭桂英夫妇都是青龙乡青天村的村民,2012年结束打工生涯后,他们开始回乡搞养殖创业。2018年,他们的养殖场共养羊300多只、牛20多头,年销售额30多万元。为了带动村民致富,他们给村民提供养牛养羊的经验技术,帮助他们找销路。同时,养殖场还会解决一些村里的贫困户就业。

 

  74岁的廖桂林是三建乡绿春坝村仅剩的两户未脱贫户之一。政府帮他家翻盖了新房,最近雨季到来,廖大爷希望驻村书记找施工队来维护一下房屋。 

 

  包鸾镇飞仙洞村村民杨正秀(右,76岁)和何祥碧(左,72岁)受到村里养殖业的带动,辛勤劳作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每天都笑得合不拢嘴。  

  包鸾镇飞仙洞村村民曾报昌(左一)一家。曾报昌,57岁,2014年建卡贫困户。如今他的家庭牧场养殖肉牛20余头,通过肉牛养殖实现了全家脱贫。  

  59岁的廖健云,三建乡绿春坝村村民。政府对他已经无法居住的老宅进行了危房改造,但尚未完工,廖健云希望村支书帮忙催催工期。

  

  湛普镇白水社区村民张吉胜(左),53岁。在他曾经的四口之家中,除了他以外,还有因患上精神疾病而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妻子和孩子,2016年初,在镇政府的帮助下盖了新房,种上了花椒,安排了一份每月1700元的清扫乡村道路的工作。现在,张吉胜一家基本实现了脱贫。

 

  “德红妈妈80岁了身体很好。”村支书口中的德红妈妈是三建乡绿春坝村贫困户廖德红的妈妈汪兴兰。修建铁路大桥征用了她家的土地,房子是政府给他们免费改造的。看着整修一新的房屋,德红妈妈很是开心。

  

  “今天有客人来吃饭,做点腊肉、豆花。这些青菜啊、肉啥的都我们这自己种的、养的。”陶春秀一边做饭一边说。三建乡绿春坝村的陶春秀本来在餐厅打工,可是家里的牲畜没人喂养,经济状况捉襟见肘,两个女儿正在上大学,是家里最需要钱的时候。于是她返乡回家创办了小餐厅,接待游客用餐。 

 

  双路镇安宁场村四组83岁的罗朝禄老人看到村子景区负责人“陈老板儿”来看他,高兴地像个孩子。老人说,村里如果没有搞旅游开发,他家种出来的东西就卖不出去,他就不会有好的精神、好的心情、好的身体,像这样下去,“再活20年不是问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