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把海西建设成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化民族自治州——访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主任孟海

2019-03-29 15:34:00 【关闭】 【打印】

近年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始终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学出绝对忠诚,学出可靠担当,学出创新思维,学出为民情怀,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海西大地落地生根。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创新卓越、包容大气、务实诚信、担当奉献、感恩图报”的新海西精神,结合地方特色,先行先试,自强不息,苦干实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今日中国》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主任孟海。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主任孟海 供/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一优两高”为遵循

“努力把海西州建成美丽富饶的高原乐土。”孟海向我们描绘着海西州未来的宏伟蓝图。

 

青海省海西州城市建设成绩裴然  供图/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青海省海西州宜居的生态环境让人向往 供图/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20187月,青海省委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准确把握青海与海西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与时俱进深化省情州情认识,作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决策部署,成为治青理政与海西创新的最新形态。作为青海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海西州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工作全局,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首要前提、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基本路径、把高品质生活作为根本目标,扎实推进“一优两高”落实落地。

 

青海省海西州迷人的风景  供图/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一条主线。在国务院批复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柴达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全力打造海西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升级版”,实现“试验区”向“示范区”跨越,“循环发展”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变。

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全力打好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清洁能源、特色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四张牌”。推动盐湖产业向系列化、高质化、多样化发展,提高综合利用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盐湖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千亿元锂产业、千亿元新材料产业、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及石化产业、千亿元特色生物产业“五个千”产业集群建设。广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层级和水平。以国家光伏领跑者基地、国家零碳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技术创新引领发展,加快构建清洁能源全产业链开发格局。目前,海西州已基本实现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发展动能重大转换、企业发展重大转型。

坚持走绿色、高端、品牌、质量的兴农富民之路,建立健全“特色种养殖、深加工、综合利用”为特征的一体化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培育农牧业发展新动能。按照“开放柴达木”新定位,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仓储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链从制造环节向物流、营销、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推动旅游业向全域化、全季化发展,增强文化旅游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打造“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旅游品牌,建设高原旅游名州。

以增强民生福祉保障百姓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体,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质保量把“人民生活高品质”推向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科技产业已成为海西州国民经济新引擎 供图/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青海省海西州新能源产业分布图 供图/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科技创新为驱动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海西州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先后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海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的若干措施,该州科技事业较快发展,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2年的47%增加到53%。该州财政投资引导设立1亿元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建成各类科技平台24个,培育形成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64家。围绕盐湖化工、金属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等特色优势产业,组织实施科技项目413个,争取资金近4.3亿元。98项创新攻坚、改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进展顺利。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6项,授权专利767个,省级成果181个,州级成果69个。

                   

  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鲁能集团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700兆瓦项目 供图/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2018年,海西州高水平举办了该州科技促进生产力大会,盐湖提钾老卤综合利用等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球装置规模最大的金属锂生产线达产1500吨。国内首个单体最大储能5万千瓦时电站建成并网,国内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0兆瓦塔式、首个50兆瓦槽式光热发电项目建成并网,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格尔木、德令哈两个国家光伏发电应用领跑者基地建成并网发电,新能源总装机突破千万千瓦。5家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引进各类杰出、领军、拔尖人才近百人。聘请科技顾问15名、经济社会发展高级顾问4名。

     

中控德令哈光热50兆瓦光热项目  供图/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青海省海西州都兰诺木洪国投50兆瓦风电项目 供图/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枸杞种植作为海西州扶贫产业项目助力海西州脱贫攻坚走向富裕 供图/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脱贫攻坚为抓手

孟海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海西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战略决策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作为树牢“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检验,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拿出过硬办法,采取务实举措,举全州之力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全面构建了扎实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行业扶贫、对口援建、金融贷款等各类扶贫资金近130亿元,用于贫困村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精神脱贫等领域。特别是2018年,海西州在青海省率先启动实施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工程和联企兴村“1+1”行动,295个行政村平均创收7.2万元,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全部清零,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万元以上。

青海省海西州贫困县整体摘帽暨开展巩固提升行动安排部署会现场  供/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经过不懈努力,去年海西州所有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提前两年摘帽,率先在全国藏区全域整体脱贫。

青海省海西脱贫群众喜笑颜开 供图/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下一步,海西州将扎实推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三年行动计划,坚持领导力量不变、包抓责任不变、帮扶机制不变、到村到户扶持政策不变,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群众内生动力激发等方面重点突破。健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财政投入稳定保障机制,完善扶持发展政策措施,强化产业扶持力度。安排省州县三级财政扶贫资金1.1亿元,建设176个非贫困村集体经济项目。做好边缘户帮扶,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确保年内所有行政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覆盖。深入推进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构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增强群众对脱贫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青海省海西州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显著  供/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生态环保为使命

孟海表示,海西州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习总书记提出的“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嘱托,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坚持把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责任底线,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在海西州落地生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火电、水泥等行业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和清洁生产改造步伐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9.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5%。德令哈、格尔木两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94.1%89.7%。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初步建立,衔接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全州石化、炼焦、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全面完成。河(湖)长制工作日常评估监督检查实现常态化。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完成投资1.8亿元。实现国土绿化119.5万亩,年度增量创历年之最。全州林地面积新增4.3万亩,沙化土地面积缩减8.5万亩,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呈现双增长。

 

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 供图/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民族团结为根本

孟海强调,海西州牢记总书记关于“各民族是一家人,大家要相亲相爱、共同团结进步”“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要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等重要指示,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机遇,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供/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于201881日正式授牌。坚持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为目标,以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为重点,以“永远在路上”的精气神推动创建工作。制定出台了《海西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巩固提升方案》,确定了6个方面29条具体落实措施。积极开展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宣传教育活动,创新开展“共产党好、总书记好,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学习教育、“藏区巨变感党恩、民族团结促和谐”主题宣传等活动,宣传教育覆盖面100%,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牢固。持续开展法律“七进”、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普法活动,深入开展“平安海西”“法治海西”系列活动,深化“枫桥经验”海西化实践,初步构建了青藏新甘交汇地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成为稳疆固藏的“稳压器”和“防火墙”。

 

青海省海西州各族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 供/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海西州不断强化乡村、企业、寺院等薄弱领域创建工作,分类推进创建“八进”活动,注重横向拓展,推动创建工作触角向新领域延伸,基层创建工作活力不断增强。坚持依法治理,依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投身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下一步,海西州将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探索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路子,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大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模范典型集体。

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晒民族团结赞和谐海西”活动  供/海西州政府办公室

 

非公经济为补充

孟海告诉记者,非公经济是推动海西州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海西州采取系列措施,坚定不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制定出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十二条措施、促进经济增长若干措施,鼓励和支持全州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稳步健康发展。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服务,工商登记实现“四十一证合一”,简易注销机制持续推进,市场主体增长10%。全面推行 “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审批服务,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52%。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制定执行负面清单制度,对民营和国有经济一视同仁,对大中小企业平等对待。

持续完善“助非帮民”系列政策措施,从投资融资、人才培养、技术进步等方面给予扶持,动态管理120户重点培育企业。积极组织申报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级非公经济专项扶持资金,争取企业扶持项目81个。推进非公企业混改,优化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先后出台海西州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十条措施、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意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等20余个政策性文件,持续深入开展亲商暖商护商爱商活动,进一步治理软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抓好民企服务,打造便捷高效、稳定透明、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2018年海西州非公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该州非公经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8%,高出该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5个百分点。实现民间投资增长56.8%,高出该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7.7个百分点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西州各族群众将感恩党,感恩祖国,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孟海深情地说。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