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家机关改革发展大讲堂暨民族文化大讲堂第三十八讲
4月19日下午,中央国家机关改革发展大讲堂暨民族文化大讲堂第三十八讲在民族文化宫举行。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应邀以《中国的探月梦》为题,为现场听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主持讲座。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主持讲座
欧阳自远首先从中国为什么要探测月球讲起,介绍了有关月球的人文简述,为听众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他运用大量的数据、图像以及动画演示,围绕真实的月球、第一次探月高潮、重返月球的缘由、中国月球探测的起步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使命与拓展试验、嫦娥三号落月探测、后续的月球探测、中国要飞得更远等八个方面,对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欧阳自远以《中国的探月梦》为题作讲座
欧阳自远着重介绍了中国“嫦娥”工程从计划到实现的艰辛历程,并对中国探月取得的成绩作了详尽介绍,详细分享了中国“嫦娥工程”的实施路径。他说,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即“探”、“登”、“驻”。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最后成功被月球引力“抓”住,在距月面200公里高位置环绕飞行,传回了大量数据。
谈及“嫦娥一号”的最后归宿,欧阳自远说:“它忠实地完成了全部的工作,做得都非常漂亮,但它没有带足够燃料,最后按指令撞击月球,英勇献身 。”随后发射的“嫦娥二号”做了很多改进,基本贴着月球表面飞,照相角度也做了优化,完成了大量工作。完成探月等任务后,“嫦娥二号”目前已成为绕飞太阳的一颗人造卫星,正常运转的话,2029年它会回到地球。
“嫦娥三号”是着陆器和巡视器的组合体。巡视器俗称月球车,名为“玉兔”号,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月面巡视探测器。“嫦娥三号”和“玉兔”在月工作期间,通过各种科学设备对月球、宇宙和地球进行科学观测,即“测月、巡天、观地”,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玉兔”获得的着陆区月壳浅层330米深度内的剖面结构特性及地质演化图,成为世界上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
民间传说的“广寒宫”在“嫦娥三号”实施阶段也落地了。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三号”着陆的虹湾地区,得到了国际批准被命名为“广寒宫”,着陆器就住在“广寒宫”里。
欧阳自远表示,计划于年内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在月球背面进行软着陆,这是人类探月史上的头一遭。他介绍,由于月球永远以同一面朝向地球,其背面不仅无法观测,且阻隔通信信号,所以至今并无人类探测器在该区域降落。此外,他谈到了外界关于月球背面外星人的传言。欧阳自远说,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有外星人存在和外星人造访过地球。目前来看,在太阳系里找不到高等智慧的人类。
欧阳自远通过讲述人类探测月球的历程与成果,以及美国对“阿波罗”工程的巨大投入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揭示了中国人为什么要坚定不移投入到“探月工程”的原因。
最后,欧阳自远强调,中国人不能止步于月球,还要继续奋斗;中国人应该飞得更远,也有能力飞的更远。“我们应该为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贡献,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欧阳自远说。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委机关各司局、委属文化单位的干部职工、专家学者,驻宫武警部队官兵及媒体记者等100多人聆听了讲座。
讲座现场
“民族文化大讲堂”创办于2014年,是在国家民委党组的重视鼓励下,由国家民委直属机关党委、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和民族文化宫共同打造的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大讲堂每月举办一讲,迄今已成功举办37讲,受到参与者的广泛关注,搭建了民族文化展示、交流、互动的平台。2016年10月,“民族文化大讲堂”入选“中央国家机关十大学习品牌”。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