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交往中,任何个人的知识面,审美情趣的高低,反映的都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水平,因此我们在谙熟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亦应对享誉全球的欧洲美术经典有所了解,不但要国富民强,还要使国富民雅,才可能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一生从事中西文化交流的司徒双这样说。
司徒双在寓所接待记者。
司徒双在寓所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会客室的博古架上陈列着很多阿拉伯国家的精美器具:有摩洛哥国王赠送的大茶壶,阿拉伯世界独有的香瓶还有骆驼皮制的斗篷雕塑。会客厅对面的书房里一面墙都是书架,绝大部分都是英文和法文的书籍,还有一架竖式钢琴,"我每天都要游泳,每天都要弹两个小时的钢琴。"另外一面墙上则错落有致的挂着照片,包括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亲手颁发给司徒双的阿勒维王朝骑士勋章和她获得法国棕榈叶学术骑士勋章的照片。
司徒双5岁生日时,父亲司徒乔给她画的油画像,至今挂在司徒双寓所客厅正中。
求学法国
司徒双1935年出生,父亲是中国著名画家司徒乔,母亲冯伊湄是一位文学家。
司徒双的童年是在战乱的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从北京到南京,从广州到东南亚,听着不同语言长大的司徒双从小就培养了对语言非凡的捕捉能力。她会普通话、粤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甚至阿拉伯语,已经年近古稀了还想再学意大利语。"我认为一种语言就像一首歌,有他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只要模仿好这两点,就可以掌握语言的精髓。"
1950年,司徒双的父母从美国回国定居,和外婆在香港生活的司徒双也回到北京。15岁的司徒双在香港初中毕业后,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女十二中(创办于1864年的贝满女中高中部改名而来,现在的北京市第166中学)。1953年,司徒双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被分配到法语系。"在我的法语学习初期,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当时的一位苏联教师什米廖娃,她的法语功底特别好,是语音方面的专家。她对我们的发音要求极高,一个音一个音的纠正,帮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一位是法国人Gérard Phillipe。当时中法还没有建交,在中国几乎看不到法国人。Gérard Phillipe 是一位艺术家,作为友好人士访问中国,到我们学校为学生们朗诵法语拉封丹寓言,是他让我们领略了真正的法语,让我们领会到法语的优美。他赠送给我们学校很多法语的录音碟片,我就照着这些碟片一遍遍模仿、录音、对比。后来法国人说我的法语sans accent,应该就是得益于这两个人吧。"
1996年1月,司徒双获得法国棕榈叶学术骑士勋章。
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司徒双留校任教,前驻法大使孔泉就是她的学生之一。当时法国总统密特朗推出了一个叫entree libre的项目,希望在中国大力推行法语,司徒双就加入到这个项目进行教材编写的工作,并且得到了该项目提供的奖学金,于1986年到1987年到巴黎进修一年。"语言就是一个工具,通过一门语言可以打开一个领域。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欧洲的艺术。"这一年,司徒双同时注册了巴黎四大的艺术史系和卢浮宫美术学校,并且还要兼顾Entree libre这个项目的工作。"那一年简直太忙了,完全没有空闲,但也是收获最大的一年。"当时,"中国热"在法国已经是一个非常热门流行的主题,但是从来没有过中国人自己来写这一个主题,于是司徒双就以《中国对十七、十八世纪法国装饰艺术的影响》为题做了博士论文,得到了充分肯定,她的导师 Madame Durot在答辩时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的论文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传播中国文化
1987到1993年,司徒双随丈夫完永祥出使摩洛哥。完永祥大使精通英文和阿拉伯文,司徒双精通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这样的语言搭配在前法属殖民地摩洛哥完全不需要翻译,可以和摩洛哥王室、摩洛哥民众和各国使节自由沟通。他们因此在摩洛哥交到了很多朋友。司徒双在当地普及太极拳、教使节家属说法语,更重要的是,她开始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2002年,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在钓鱼台亲手颁发给司徒双阿勒维王朝骑士勋章。
"当时国内做了三十几件青铜器的仿制品到摩洛哥巡展。因为懂得青铜器艺术的人很少,所谓展览也就是把复制品摆在那。我觉得这真是好浪费,中国的青铜器是多么了不起的文明,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远远达不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我主动提出要用法语做讲座,介绍中国的青铜器。"讲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驻摩洛哥的6年里,司徒双中国文化的讲座轰动了当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百姓学生,大家都被中国艺术文化折服。
后来,中国做了兵马俑的复制品去国外巡展,司徒双带着大家开车载着兵马俑从北到南几乎走遍了摩洛哥的所有城市,让摩洛哥人真正了解了奇迹般的兵马俑。摩洛哥前驻华大使卡西姆•基里惊叹道:"中国大使夫人率领兵马俑征服了摩洛哥!"
对于摩洛哥人来说,有两个中国的大使,一个是政治大使完永祥,一个是文化大使司徒双 。在他们离任的时候,哈桑国王给完永祥大使颁发了绶带。9年后,摩洛哥新国王,王子穆罕默德六世来到中国,在钓鱼台给司徒双授予骑士勋章,"当时摩洛哥只给两个中国人授勋,第一个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第二个竟然是我。"司徒双说,"我感动得不得了。"
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访华时与完永祥大使和夫人司徒双的合影。
离开摩洛哥后,司徒双受邀去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艺术史系讲授中国艺术。后来,她又在蒙特利尔大学开课,还不时在加拿大其他大学进行讲座,把中国文化细致透彻地展现给当地学生。
致力艺术教育
回国后,司徒双注意到中国的艺术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很多艺术上的知识,是国外小学生都知道的,但是在国内大人不知道,甚至外交官都不了解,这样在做外交的时候是不行的。"司徒双说,"艺术是无国界的,只有了解更多元的文化和艺术才能有更宽阔的心胸,文化的交流至关重要。"司徒双发现,中国人特别有热情学习西方艺术,从大学生到养老院里的老人,每次听完她的讲座都反响热烈,"有着强烈的对美、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于是,司徒双开始了在国内传播西方艺术的工作,而且不遗余力,不计报酬,"只要有车接送就行","我只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艺术普及工作 "。
她的讲座不是枯燥单调的讲艺术史,而是在生动的"讲艺术的故事"。"我去过很多博物馆,对于这些艺术品有着直观的感性认识。我的优势在于我可以流畅地阅览英文和法文的艺术方面书籍。"她的讲解不是学院派的,而且还会根据最近看到的材料不断丰富讲座内容,不断更新,是立体的讲座。"我不是在讲专业的艺术史,而是要提高大家的情趣和修养,培养大家对博物馆、对艺术的兴趣。"
养生在于养心
司徒双总是精力充沛,幸福满溢,这其实来自她超强的毅力。"我这一生到目前遇到了两次巨大的考验,第一次是2007年我被查出乳腺癌晚期,第二次是3年前,丈夫的突然病逝。那时我们刚刚庆祝了金婚纪念日,回到了他的老家,见到了他所有的亲戚和挚友,就像命运安排好他回去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他走之后,我曾经度过了一段非常难过的日子。"
确诊癌症晚期后的一年,司徒双坚强地与癌症抗争,接受化疗治疗,并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两部外文图书《禁苑·梦》和《幸福的艺术》的翻译,并且重新拾起儿时学习的钢琴。在《幸福的艺术》译后记中,她写道:"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刻苦铭心,从中获得的最大的启迪是:人生中无论遇到多么大的灾难,千万不要放弃对幸福的期待和追求,只要坚持这一条,终究会得到幸福的眷顾。"
她顽强地康复了。"我几乎都快忘记那段痛苦了。时下人们热衷于探讨如何养生,其实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心,懂得欣赏艺术,学会在美的海洋中遨游,开阔视野的同时,个人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所以人们常说,喜欢艺术的人比别人至少多活了一辈子,这样的快乐不论那个年龄段的人都值得拥有。"
司徒双是画家司徒乔之女,也是前任驻摩洛哥大使完永祥的夫人。她是一个不遗余力讲故事的人,讲中国文化、西方艺术和外交的故事。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