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籍华人画家陈锦芳看来,艺术是一件“掏心肺的事”,从立志创作100幅与世博会相关的油画开始,这件“掏心肺的事”,成了他吃饭睡觉之外的第一“要务”。
70张门票游世博
“有灵感就画,没有灵感就出去找,半年埋在这里,看能结出什么果。”专门赶到上海来画世博会,陈锦芳为自己立下这样的创作“规约”。
第一次见到陈锦芳,你会疑惑是否撞上了“老年版”的小王子。1968年他成为《小王子》的首位中文译者。头戴鸭舌帽,一脸的婴儿红,对着墙上自己的作品,陈锦芳像小王子介绍自己的玫瑰花一样痴心。
“你看,这是英国馆,有名的种子银行。九万多支管子编成一个图案,很像英国国旗。我用阳光来照耀这些种子,透过三棱镜,变成七色光,代表植物的生命。”
因为立志要画100幅世博题材的作品,为上海世博会献一份“艺术大礼”,75岁的陈锦芳连睡觉都在酝酿作品,“一有灵感就起来抓画笔”。
为了充实题材,他提前买了70张门票,隔三差五进一次世博园区捕捉灵感。有时泡一个下午,有时整整一天。一些场馆要排很长的队才能进入,他也跟着队伍缓缓前行。夫人侯幸君说,陈锦芳很不喜欢“拜托人”。“即使可以走绿色通道,他也要排队。”园区各个场馆都在他“取景”之内。每次看三四个馆,构思几幅作品。“有时画一半觉得不对,他又会进去。”
因为油画颜料不能带入,老先生只好借助相机、速记本来捕捉亮点。
美国馆画了3天,日本馆画了10天,有一次在园区拍了一千多张照片,想回来做素材,不曾想无意中全部丢失,只好再去排队。
站在上海陈锦芳画廊前,可以看到远处中国馆的大红建筑。画廊的入口处,是他以中国馆为主题创作的《黄浦江,世博梦》:“东方之冠”背后,是光影交错的黄浦江,江中隐隐可见陆家嘴建筑群的倒影,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囊括在小小画布上。
已经完成的46幅作品,有10幅能看到中国馆。显然,“东方之冠”已成为老画家笔下最重要的意象之一。
来沪创作世博会主题画是陈锦芳酝酿已久的梦想。
2009年5月和9月,他两次来沪“踩点”。今年4月,在临近世博园的小区里,陈锦芳觅得一套住房,每月1万元的房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住在这里很有世博的感觉,能给我灵感。”
仅仅在园区内搜集素材还不够。每天,陈锦芳都要看新闻,了解各展馆发生的新鲜事儿。入夜,还要查阅各种资料,《世博与科技》、《世博与艺术》等是他的案头参考书。每幅作品完成后,他都会加上详细的中英文说明。
这之前,他曾经画过66幅奥运、100幅梵高和100幅自由女神像。因为创作梵高,陈锦芳一度被梵高美术馆馆长及荷兰文化部部长赫士卡博士称作“梵高的传人”。
在陈锦芳眼里,世博会是促进全球文艺复兴最好的平台,“世博让我找到要表现的主题和内容”。
陈锦芳觉得世博会的建筑很有看头。“突破传统的很多。以斜为正,以虚为实,以下为上,以上为下。这可能是新时代建筑的fashion(时尚)。”陈说。
为什么想起画世博?面对这样的发问,陈锦芳忽然正襟:“世博是一个将各种文化融为一体的地方。如果没有世博会,你很难想象一座城市能汇集两百多个国家和组织的精品展示。”
涂鸦小孩的艺术梦
26岁开始周游世界,出版过28本书,陈锦芳称自己为“世界公民”。他的祖籍在河南洛阳,祖先逃难流落到台湾。陈锦芳从台湾到欧洲,再到美洲,最后回到中国,“刚好是一个圆圈”。
出生在台湾的陈锦芳自称是旧时代人,着对襟白衫,不用电脑,也不用手机。14岁,受梵高影响,他立志成为画家,开始学院派苦练,维纳斯的石膏像画了3年,后前往法国留学,获现代美术史博士学位。
他求学的年代,适逢抽象派鼎盛,人人特立独行。抽象画是“为艺术而艺术”,而陈锦芳的理想是“为人类而艺术”。在他看来,“抽象派一人一派,是‘分’的流派”,他思考了两年,推断这之后一定是一个“合”的时代。
很快,时代的变迁便证实了他的推断。互联网把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东西文化的整合日渐明显。
陈锦芳喜欢集锦,他的油画被西方美术界称为“新意象派”,其画法“很适合表达庆典”。
“世博是一个很大的盛会,全世界所有的科技文化都呈现在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文明的大集会。”陈说。
作为联合国文化大使,2008年,他特别回到中国来画奥运。“66张奥运画作完成后,奥委会主席罗格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艺术家把奥运和艺术结合在一起。”夫人侯幸君告诉记者。
今年,陈锦芳出版了传记《台湾少年世界梦》,讲述了这个“从小喜欢到处涂鸦的小孩”摇身成为联合国文化大使的历程。随后,媒体约访不断,今年3月底,为了世博梦想,陈婉拒了所有约访,携妻子来到上海,畅游世博,闭门造画。
世博与艺术缘深
为世博园提供光源的“阳光谷”每天映照在陈锦芳的窗子上,对此,陈情有独钟,一气画了两张阳光谷。描绘白天的“阳光谷”那幅,他用七色来表现阳光的能量;以晚上为背景的那幅,绽放着LED灯光的阳光谷被置于梵高名作《星空》的意象中。
“通过这届世博会,‘阳光谷’也将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个意象,我觉得它在歌颂太阳能时代的到来。”陈解读说。
陈锦芳最早的作品是关于丹麦馆的,它的亮点——自行车使他印象深刻。“现代文明速度太快了,快到我们几乎不是用身体来应付,要健康就该骑自行车。”陈感慨道。
法国馆展示了画家米勒的名作《晚祷》。陈以米勒的作品为线索,创作了黄昏幽光下农民劳动及祈祷感恩的场景,背景是中国馆和上海东方明珠的侧影,中西合璧。
除此之外,陈锦芳的世博系列还包括中国馆的海宝和熊猫,日本馆的富士山和仙鹤,美国馆的自由女神和贝聿铭,西班牙馆的斗牛士和毕加索,以及台湾馆的原住民和孔明灯……他专门画了一幅咧嘴笑的海宝,旁边是上海城隍庙的古建筑,周围蜂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上海举办世博会,让浦东3.28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世界上‘意象’最集中的区域。意大利时装、法国名画、日本机器人……这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形象。”陈说。在他的心目中:“奥运和世博所共同努力的就是联合国的两个目标,世界和平与人类福祉。”
“世博会举行了这么久,还没有一个画家以世博为主题来系列作画。这个做完了,可能要创吉尼斯纪录。”夫人侯幸君笑言。
世博会历来与艺术结缘。1851年举行的第一届世博会——“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上,就有数百件雕塑作品展出;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展出了一百多件罗丹的雕塑作品。
“那届世博,罗丹用168件作品做了一个回顾展。是当时世界最震撼的雕刻展。这次法国馆把罗丹最有名的《思想者》请来,可见他在世博中的重要性。”陈锦芳说。
作为华人画家,陈锦芳选择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全身心投入这次盛会。“不参加世博,会终生遗憾。”他说。世博会结束后,陈锦芳的作品将留在上海继续展览。
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陈锦芳相信,“艺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