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微生物要蛋白
提到种业,大家首先想到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实际上,还有一类肉眼看不见、摸不到的微生物,正悄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楼慧强向记者展示大豆根瘤 图/赵 阳
大豆蛋白质含量高,通常超出普通谷物的四五倍,秘密就藏在根部一串串小瘤中。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副院长、农业部土壤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楼慧强解释说,这些瘤是由一种叫根瘤菌的微生物侵染形成,不仅能提高蛋白含量,还能有效提高大豆产量。此外,“中国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不仅造成了大量浪费,还造成了土壤污染。”楼慧强指出,小小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氮,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7年,楼慧强带领10多名教授扎根宿州,开展对根瘤菌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第三方专业机构测产数据显示,使用该院研发的根瘤菌、联合固氮菌产品,可使作物增产8%-20%,同时减少5%-25%的氮肥施用,投入产出比高达16:1。
截至目前,相关技术成果已累计推广面积超600万亩,覆盖安徽、河南、黑龙江等17个省份。同时,大豆根瘤菌接种技术凭借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成功入选安徽省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
大豆不仅是重要的食用农产品,还是饲料加工的核心原料,广泛应用于畜禽及水产养殖。加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大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举足轻重。2025年,中国提出扩种大豆和油料计划,并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突破,极力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楼慧强表示,未来在获得许可的前提下,将努力争取储备根瘤菌相关技术,服务下一代更高水平的产品和技术。
从“书架”进“货架”
中国已建起世界上数量最大、宿主种类最多的根瘤菌资源库,相关研究已然走在世界前列。然而,根瘤菌对品种、气候、土壤高度敏感。如何让其更高效,更具适配性,是农大团队攻关的重要方向。
提及为何选择宿州,楼慧强说,宿州农产品丰富,对耕地的利用率很高。特别是每年常种大豆面积达200多万亩,这给了农大团队很大研究与应用空间。
然而,农业科研成果能否落地应用,关键要看广大农户是否买账。楼慧强介绍,为了不额外增加农民负担,团队力求简化使用方式。“我们做成种子包衣,并设立了现场办理机制,直接服务到田间地头,打通了根瘤菌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他强调,这离不开在种业科技谷和企业的深度合作。
今年,学院还将在宿州建设研究院,聚焦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生态循环农业等前沿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并通过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宿州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科技支撑与人才保障。
在种业科技谷,中国农大、南京农大、西北农大等高校汇聚,中农发种业、荃银种业、皖垦种业等种业企业纷纷布局,国家级主推品种“华成865”“宿豆051”等优异品种从这里密集诞生。
当前,种业科技谷正以“科技赋能种业、服务链接产业”为目标,全力构建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据了解,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宿州市通过大力发展种业科技创新,现代种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宿州市已有种子持证企业175家,居安徽省第二;自2021年以来自主选育的国审省审农作物品种近100种,年繁育种子量达15万吨。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