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港澳与内地全面互利合作的重点领域,在2017年也被写入中共十九大报告,作为全党的重要工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中共十九大后的首份工作报告,深入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大湾区的建设规划,意义非凡,彰显了中央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坚定决心与信心。
大湾区表述有新提法 国家战略地位凸显
粤港澳大湾区是以往粤港澳合作的升级版,以往的粤港澳合作,是一个区域合作的概念,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和时代热词,最早于2017年3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凸显了大湾区作为港澳与内地同发展、共繁荣的国家级平台的重要地位。与2017年相比,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凸显国家战略地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湾区发展规划呼之欲出,很快步入实施阶段。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是“研究制定大湾区发展规划”,2018年则表述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从“研究制定”到“出台实施”意味着大湾区发展规划由构想进入议事日程,再经过一年多的调研日益成熟成型,很快将步入出台实施的阶段。大湾区规划从提出研究制定到出台实施仅花一年多的短暂时间,充分体现了中央高度重视、全力推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工作,也凸显了大湾区各方主体积极推动内地同港澳全面互利合作的良好愿望和主动精神。出台实施大湾区发展规划,意味着下一步就是如何认真实施大湾区规划。当然,随着大湾区发展规划实施的不断深入,还需要不断展开实践评估和总结经验,以更好地助推发展规划的科学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制度叠加优势,重视体制机制创新,是实施大湾区发展规划的重头戏。可以预计,广东珠三角九个城市与港澳特区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将内地行政主导模式的优势与港澳自由市场模式的优势有机结合,将内地强政励治的特色与港澳的法治优势相结合,将内地改革开放发展的独特经验与港澳国际化发展经验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大湾区发展规划的实践内涵。
二是将“深化合作”改为“全面合作”。一方面,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是“大湾区城市群”,而2018年则删除“城市群”;另一方面,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是“推动内地与港澳的深化合作”,而2018年报告则表述为“全面推进内地同港澳互利合作”。这种表述上的差异及微调体现了推进内地同港澳各个领域的通力合作由点到面,从强调深度到重视广度,可以视为中央对大湾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从理论上而言,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粤港澳合作本身就应当是全面的,是往着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更深程度的合作,是一种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群”的合作。城市群概念下的合作更多强调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是一种府际合作。2003年以来,内地与港澳陆续签署CEPA,推动了三地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港澳也凭借着内地深入改革开放的春风再次保持了长期的繁荣稳定。然而,十多年来,内地与港澳的合作关系长期局限于政府主导的产业和行业合作,市场为主导的合作与融合不够深入,三地的制度对接和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例如医疗与法律服务行业尚未能有效降低双方的准入门槛。此外,内地与港澳的合作长期侧重于经济领域,而在社会、文化、法律、生态等方面的合作程度不够、契合面不广。大湾区提出的早期亦打算局限于“城市群”领域的合作,但自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时,粤港澳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达成多项全面深入合作的共识,大湾区全面合作的社会基础日益扎实。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主席的见证下,《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正式签署。大湾区建设迈出实质步伐,为打造世界一流湾区描绘出美好蓝图。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以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港澳互利合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上述表述明显是为了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的精神而作出的微调。
三是表述位置改变。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湾区的有关内容置于“一国两制”阐述的整体段落里,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直接将大湾区的有关内容置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整体段落里,与协同发展京津冀、建设雄安新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作为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点领域之一。这种将港澳发展问题首次与内地发展问题置于同一段落进行表述意味着大湾区的发展不再是粤港澳三地之事,而是事关国家发展大局,是推动国家各大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桥梁。
同呼吸 共命运 共担民族复兴伟业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一国两制”段落的结语部分首次提出了“港澳与内地同发展、共繁荣”。以往这一结语部分一般表述为“港澳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两种不同的表述意味着中央管治港澳的理念在内涵方面、侧重点方面有了值得注意的变化。如果说以往保持繁荣稳定的提法体现了对港澳“维稳守成”理念的话,现在的提法则是在内地也繁荣发展起来后,中央更加强调发展是根本、是第一要务的理念,不仅强调港澳的继续发展,还突出港澳与内地要合作发展、共同繁荣的精神。这也表明,港澳的繁荣稳定必须依靠发展,而港澳的发展不是封闭式的、与祖国发展隔绝起来的发展,而是唯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得以落实,才能可持续。事实上,十九大报告早就提出“让港澳同胞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的嬗变是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而作出的符合港澳工作大局基本规律和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决定。以往中央管治港澳的理念主要立足于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而少有提及推动港澳与内地共同发展。新时代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同发展、共繁荣”,将意味着中央不仅要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而且还要推动内地与港澳全面合作,让港澳同胞共享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实际上,过去的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CEPA均是以“同发展、共繁荣”作为导向循序渐进地推进内地与港澳的合作,直至现在大湾区建设所要推行的全面互利合作。据此,在中央、内地和港澳的共同努力下,现有的“同发展、共繁荣”的共识基础已经夯实,制度机制初步衔接,此时提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有助于港澳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全线贯通、香港高铁段“一地两检”的实施,港澳与内地的合作面将会愈来愈宽,港澳同胞在内地发展圆梦的机遇越来越大,参与内地事务亦将会愈来愈广,相应地,一系列便利港澳同胞的政策措施也会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春风落地。在“同发展、共繁荣”新理念下,大湾区建设将会获得中央前所未有的支持。
中央大力推动大湾区建设,除了拓宽港澳的发展空间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湾区这一平台破解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瓶颈,促进人心回归,实现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基本方略的愿景。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大湾区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力度。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港澳要大力发展经济、持续改善民生,这不仅是中央期待港澳特区能够实现的,也是大湾区作为平台能够实现的。港澳地狭人稠,资源匮乏,发展空间长期受阻。香港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民生问题。近年来,香港高度依赖金融业、房地产业,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年轻一代往上流动空间狭窄。事实上,近年来香港诸多的政治纷争蕴含着不少的民生因素;澳门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故致力于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是未来施政的重要方向。大湾区各市发展程度不一,居民的生活方式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仍是岭南文化为主体的习俗方式,文化与饮食差异相对较小,除深圳、广州以外的城市生活水平较为适宜。港澳年轻一代到大湾区内的广东九市发展,除了能够寻找更广的发展空间,亦能享受性价比更高的生活。港澳年轻一代可以在大湾区置业、就业、创业。加强大湾区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合作,鼓励港澳年轻一代到腾讯、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实习、就业,亦引导实力雄厚的广东九市的企业到港澳发展。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变化蕴含中央将全力支持内地与港澳的融合大业,有信心加强内地与港澳的紧密联系,尤其是以大湾区建设为重点推动香港青年积极参与内地事务,缓解香港民生困难,让香港同胞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促进人心回归。
二是推动粤港澳机制对接和法律合作。对标纽约、旧金山、东京等世界著名湾区,大湾区具有独特的特征——“一国两制”。事有两面。“一国两制”是大湾区发展最大的优势,亦可能带来制度机制的制约。在何种程度上有效发挥优势,以及如何避免制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湾区发展不可避免的重大命题。所谓的优势,在于“两制”继续确保香港的国际地位以及澳门作为葡语国家的桥梁地位;所谓的制约,在于制度、边境、互联网等方面的隔离。避免人员、资金、货物、管理技术、信息交流因“两制”而隔离是当前大湾区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实际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法宝是推动粤港澳的机制对接与法律合作。“一国两制”下的大湾区内存在三法系,法律制度间的不同是长期阻碍全面合作的重要源头。例如,高铁“一地两检”自提出之初便遭遇部分港人的强烈反对便是这种法律差异所造成的。因此,除了推动经济、文化上的合作,更有必要进行法律合作以破解大湾区合作的瓶颈,释放大湾区创新性、国际化的活力。
春天的故事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片热土是在大湾区的深圳开始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湾区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历史的轮回让大湾区建设倍感神秘色彩。2018年出台实施大湾区发展规划是新时代下中央给予港澳最大的礼物。大湾区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或需数代大湾区人持之以恒的努力方成大器。大湾区建设初期难免出现以往合作中的各种症结,但相关主体已有解决症结的良好经验,必能将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大湾区建设只有在中央的支持下,依托好大湾区各主体的力量,整合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各种制度资源,积极开拓创新,遵守法治精神,才能更好地推进世界一流湾区和国际级城市群的建设。
邹平学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泽华:中国社科院与深圳大学联合招收 博士研究生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