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年前,“汪辜会谈”打破了两岸隔绝40余年的坚冰,开创了两岸交流的先河。20年后,作为“汪辜会谈”台湾主谈人——台湾海基会首任董事长辜振甫的次子辜成允更想以打造水泥业绿色环保产业的姿态继续着两岸相融的脚步。
1993年4月27日,中国大陆的汪道涵先生和台湾的辜振甫先生共同在新加坡举行海内外备加关注的“汪辜会谈”,这是海峡两岸隔绝40多年后举行的首次会谈
“台泥的环保模式,是我最想与大陆分享和交流的。这不仅是延续父亲的梦想,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
在“汪辜会谈”20周年前夕,本刊记者应台泥董事长辜成允的邀请,赴台湾探寻辜氏企业的环保秘笈。
辜振甫奠定台泥环保DNA
20年前,那个足以改变两岸关系进程的历史性会谈——“汪辜会谈”至今在海峡两岸传为美谈。
在两岸,甚至在华人世界,辜振甫有着非同寻常的声誉。台湾鹿港辜家是台湾五大家族之一,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泥)董事长,被誉为纵横政商两界的“红顶商人”。
“我的老父亲辜振甫,那时代表台湾做两岸沟通的主谈人,直到垂暮之年还为两岸和平而奔走努力。”在台北君品酒店17层的颐宫会所里,辜成允一往情深地追忆着先父。“父亲常跟全家人说,他的一生都在做两岸交流工作,也要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延续他的努力。”
在辜成允看来,“汪辜会谈”为台商到大陆发展带来了福音。自2003年台泥西进大陆市场,已遍及10个省份,水泥产能已经是台湾的6倍。“我想,如果没有20年前‘汪辜会谈’奠定的基础,这一切是不可能发生的”。
辜振甫创建的庞大企业王国的第一块磐石——台泥,不仅是台湾第一家上市企业,台湾支柱企业之一,更因为它所倡导的环保理念和成功经验广为社会赞誉。
如果说,20年前的“汪辜会谈”开创了两岸交流的先河,那么20年后,辜成允更想以打造水泥业绿色环保产业的姿态继续着两岸相融的脚步。“这不仅是延续父亲的梦想,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
关于台泥与环保的渊源,辜成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0年前的一天,我的父亲辜振甫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办公桌上的一张台湾报纸让我看,报纸的标题醒目刺眼——“水泥业是环保污染大户”。彼时的台湾,正在热议苛收环保税,水泥企业首当其冲,父亲语重心长地叮嘱道:“既然社会上对水泥业这样不谅解,台泥从今天开始,要改变大家对水泥业环保的看法。我们要从污染大户转变成环保模范,进而变成环保尖兵。”
就是这么一句话,改变了整个台泥对环保的思维和看法。辜振甫的叮嘱奠定了台泥环保的DNA。“从那时起,台泥就针对环保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创新。”辜成允说。
在“环保是责任,不是成本”的理念下,台泥从赞助公益环保片的拍摄,到率先推广余热发电、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碳捕捉……留下了一个个环保探索的足迹。
垃圾焚烧可以如此优雅
城市地标、婚纱摄影地、婚宴举办地、学生校外活动首选地……,有谁会想到满载如此多期许的竟然是垃圾焚烧厂呢。
台泥旗下达和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的八里垃圾焚化厂,2008年成立,坐落在新北市风景如画的八里海岸线上。远远望去,绿白相间的玻璃厂房更像是一个文化创意机构。据介绍,这个外观采用的是与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类似的设计,竟然出自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团队。
在厂长林春煌的引导下,记者参观了整个垃圾焚化厂,在控制室透过玻璃窗只见下面堆积如山的垃圾,一个犹如章鱼吸盘般的机械手正在工作人员的操纵下搬运着垃圾。由于工厂采用了全封闭负压内吸式技术,将垃圾的臭味抽回炉中焚烧,记者根本闻不到垃圾的臭味。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最为有害的二恶英,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处废行业,对此,焚化厂巧妙地采用高温燃烧技术全部烧掉二恶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垃圾在这里却成了抢手的“宝贝”,被作为重要的能源而有效地利用。
林厂长介绍说,该厂垃圾处理量每日达到1350吨,约为周边200万人口处理生活垃圾及生产废弃物。90%的垃圾可以作为燃料,仅此一项就使煤耗降至10%左右。而垃圾燃烧所产生的余热八成输入电力系统,可提供4万户居民用电,换言之,居民可用垃圾换来电,企业则通过焚烧垃圾发电获得收益。因为八里厂发电成本大大低于传统发电厂,由此形成了性价比较高的赢利模式。目前,台泥在台湾已经运营了6家垃圾焚烧电厂,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做加法。
2011年,大陆16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垃圾处理意见》,未来几年,垃圾处理产业将炙手可热,而台泥丰富的垃圾处理经验很值得大陆借鉴。
不过,在这里建垃圾焚化厂,当地居民能接受吗?林厂长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问。他说,建厂初期确实引起居民的激烈抗议。渐渐地,当居民发现垃圾焚烧并未产生臭味和环境污染,工厂还利用余热建造室内温水游泳池、开设“儿童环保乐园”、“环保创意梦工厂”等,向他们免费开放,这才让他们放下心来。
“昨天这里刚刚举办了一场婚宴。结婚那家就是曾经极力反对在这儿建垃圾厂的居民。” 林厂长指着一个大会议厅说。显然,昔日的对立者,早已和谐相处,化干戈为玉帛了。
走到工厂的一个办公室前,林厂长的表情忽然变得神秘起来,“有个意外的惊喜送给诸位。”声落门开,哇!墙壁上一幅幅描绘自然风光的油画扑面而来。“这是总经理王圣斌夫妇的油画作品展,过几天才开放,今天我做主让大家先睹为快。”
记者被总经理夫人的一幅自画像吸引,绿草鲜花环绕着的她,神态怡然恬静。在目睹了垃圾焚化厂一个个化腐朽为神奇之后,不禁令人由衷感叹:“原来环保还可以如此优雅!”
“和平三宝”:循环经济的典范
记者搭乘“自强号”火车,前往台湾东部的花莲,在蔚蓝色的太平洋背景的衬托下,一个绘有土著泰雅人张开双手欢迎远方的客人的高大建筑物,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堪称世界级优秀的环保企业——花莲台泥和平厂,传说中的“和平三宝”。
台泥资深副总王琪玫向记者介绍说:台泥首开“水泥、发电、环保,三位一体,资源互补”方式之先河,是循环经济之极致表现,效率与环保的完美实践!而她提到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被业界誉为“和平三宝”。
在参观中,记者发现和平厂背后有一座矿山,厂旁为和平电厂,前面一公里多则是和平港,这种布局的可贵之处,一是港口和矿山紧邻水泥厂,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而发电厂亦可使水泥的生产和耗电成本降低,因此和平水泥厂的成本是全球同业最低廉者之一;另一个是水泥厂和电厂可以发挥共生的效应,因为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热能,可再生利用来发电;而电厂所产生的脱硫石膏、飞灰、底灰等,又可供水泥生产之用。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60多岁的黄有进厂长,讲到和平厂最为经典之处——世界上最大的竖井开采运输系统,自豪和骄傲溢于言表。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跟随黄厂长驱车上山进入了矿山隧道,在隧道深处的竖井操作平台,隆隆作响的破碎机将开采的石灰石原料投至一条缓缓滑动的传动带,之后再通过封闭式皮带廊运送至水泥生产线,最终产品再送到港口码头分至各地,整个流程自动、环保、安全、产能大、运输成本低,所经之处的道路、社区、乡镇根本不会受到环境的破坏。
从隧道口平台眺望,矗立在海岸边的水泥厂、发电厂和港口码头形成壮丽的景观,茂密的植物和盛开的鲜花点缀其间,宛若一座大型海洋公园。
辜成允说,台泥企业始终致力于保护植物物种,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如今游客去花莲太鲁阁游玩,在享受群山环抱一片绿意盎然时,大概没人注意到,其实水泥采矿就在身边。
创新环保模式一直是台泥努力的方向。如果说台泥在循环经济、垃圾处理、协同处废上所作的努力,是对现有水泥产业的环保改造,那么台泥因应大气环境的恶劣变化,携手台湾工研院探索碳捕捉新兴领域,则是更加彻底的向环保转型。
“碳捕捉”是一种有效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这个将大型发电厂、水泥厂等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颇为辜成允看重。
2012年,台泥与台湾工业研究院合作的“碳捕捉”试点项目在台泥和平厂破土动工,将捕捉后的二氧化碳固定在微藻上,进而制成生物质燃料,用来降低水泥厂能耗,同时还可衍生出崭新的环保产业。
“诺亚方舟”,为人类保育物种
辜振甫的夫人,辜严倬云是北大校长严复的孙女。在台湾屏东县高树乡,有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该中心被称为濒临灭绝植物的“诺亚方舟”。
这真是一个美丽的邂逅。在五公顷的土地上,能观赏到世界最大与最小的兰花,以及数以万计濒临灭绝的热带、亚热带植物,所有植物都有条形码识别和记录,如同身份档案,可随时查询植物名、原产地等资料,以便研究。据专家称,目前全球约有30万种植物,然而,随着栖息地破坏及环境变迁,预计到本世纪末,估计将有三分之二的植物从地球上消失。
此前,全球仅有英国和美国两个世界级植物保种区,亚洲却乏人关注。
为留住地球的希望,在台湾海基会首任董事长辜振甫夫人辜严倬云女士倡导、台泥董事长辜成允先生支持下,“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2008年1月19日由台泥创建,台湾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李家维出任中心执行长。
谈及植物保种中心设立的用意时,辜成允说:“现代社会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的扩张,大批亚热带、热带雨林遭到砍伐,台泥作为一个企业虽然无力阻止森林的破坏,但可以通过设立植物保种中心,给它们一个家,在这些物种消失前,将它保存下来,将来一旦社会经济环境稳定,需要再被带回原生地的时候,还可以找到它。”
“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开园迄今,台泥及关联企业已投入一亿元新台币,从世界各地搜集了22000种、5万多株各类植物,其中不乏“世界之最”的植物,成为亚洲最大的世界级热带植物保种中心。
徜徉在植物的海洋,记者联想到在台北台泥大楼看到的一幅辜振甫所做的油画“观音山远眺”,画中对自然和谐、美丽家乡的描摹,辜老内心所蕴藉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涵,以及当年语重心长的嘱咐在这里幻化为现实。
“我们从最基本的环保理念往更深层次的提升,进入了保育、保种的部分,也让所有的台泥人在创造绩效的同时,再把一部分财富放到为子孙正向价值保存中来。”辜成允说。在他看来,大陆所提倡的建设美丽中国,将迎来绝佳的发展循环产业的机会,台泥今天,无论是环保理念,还是技术,都是一代代台泥人一点一滴的努力汇聚而成。台泥愿意将这一切带到大陆。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