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

致敬改革开放40年:第二届中国建材行业经济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2018-12-21 11:19:00 【关闭】 【打印】

 20181217日,第二届中国建材行业经济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论坛总结了建材行业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果,确定了建材行业向新型制造业的转型目标:绿色、高端、高质量。来自建材行业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协会和社团组织的代表共600余人齐聚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共襄盛会。

 由中国建材杂志社联合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建材集团、北京金隅集团、上海建材集团创办于2015年的中国建材行业经济论坛,是全行业高端的思想者殿堂,旨在汇聚行业影响力人物的智慧与成功实践,为从业者超过千万之众的建材行业的发展大计奉献智慧思想。

 站在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间节点,建材行业将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转型为高端制造业?如何培育一批综合实力一流的跨国公司?建材行业知名企业领导人围绕上述一系列问题,以对话形式阐述了方法和路径。

 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乔龙德以《瞄准三期叠加时期的攻坚点与突破点,推动行业转型转折向高质量发展》为题作大会报告。他首先从4个“十年”回顾总结了建材行业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同时指出,为了实现整个建材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认识行业处于三期叠加的业态——即“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期,传统建材产业量的增加到了顶峰期,结构调整补短板青黄不接的攻坚期”的三期叠加期。

 乔龙德强调,为此,全行业必须实施六个转折与突破:第一,以政策为引领推动转型升级转折;第二,把科技创新提升作为推动行业转型转折和攻坚瓶颈的关键加以推进突破;第三,把标准创新提升摆在引领开发新需求,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结构调整转折的主要支撑点上加以突破;第四,把绿色节能环保作为全行业保卫蓝天的共同攻坚的战役,推进节能减排在现有基础上有转折性的提升;第五,把行业的向心力、凝聚力聚焦在行业自律和确保行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的行业发展的主线上,使绝大多数产业效益有转折性的提高,困扰效益增长的瓶颈得以突破;第六,把发展建材服务业、新兴产业、“走出去”发展的3个“三个一批”的推进与落地作为近期推动行业结构调整转折主要任务加以突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积极应对下行压力,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报告中,结合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对今明两年的发展发表了独到的观点,以翔实的数据,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一幅经济走势跌宕起伏的画卷。他讲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已经明显改善,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出口增长由降转升,市场主导投资增速回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日益显现。对于如何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张立群建议:一要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二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使优秀企业不断脱颖而出。三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完善产权制度,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四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落实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举措,从产业、市场、规则等多个方面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表示:“未来中国建材将加大创新转型的力度,将实施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四化转型,使企业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速度到效益的转变,从大到伟大的转变。未来中国建材将成为更加包容的企业,将作为市场健康化和市场竞合的模范,带头生产,带头限制新增,带头淘汰落后,带头市场自律。未来中国建材也把帮助和支持民营企业作为自己的使命,实现国民共进,国民一家亲。中国建材将秉持中国古老的传承,致力于建设共生、共享、共富、共荣的建材行业的新时代。”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建材行业要实现绿色发展,转型为“政府欢迎、百姓受益”的新型制造业,应具备三项服务功能:发挥协同处废的工艺技术优势,将各类城市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成为山水环境、城市环境和家居环境的净化者和保护者,为创建一座座无垃圾公害城市构筑起坚强后盾;以绿色生产方式为绿色建筑提供绿色建材;发挥产业特点和优势,借助互联网的新型技术手段,为城市更新提供绿色安全服务。既要当好“绿色材料供应商、绿色环境维护者”,也要当好政府好帮手、城市净化器。

     据悉,此次论坛还举办了四组主题对话会,分别围绕“如何实现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建材行业如何实现绿色发展”、“传统建材行业如何在高精尖新材料领域实现突破升级为高端制造业”、“‘一带一路’为建材企业带来了国际产能合作的巨大商机,建材企业如何成功‘走出去’”的主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