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是香港领着内地跑,现在是一起跑,将来很可能是内地领着香港跑。”香港眼科医学院前院长、亮睛工程副主席周伯展日前在港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他在谈论内地与香港眼科医疗发展时,这样形容两地关系。
作为第一代参与内地改革开放的香港人,周伯展1986年参加医学交流团赴广州开会。他在会上了解到,白内障在内地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约有700多万人因此而失明。根据《从大数据看中国白内障防治的进展》报告,1988年,中国每百万人中实施白内障手术的例数仅有83例。
周伯展坦言,那时市民治疗白内障意识不强,以为年纪大了失明是正常现象。而当时白内障在香港已经比较容易解决,一个简单的手术就能一劳永逸帮助病人复明,也帮全家解困。
自广州会议后,周伯展一直期盼通过自身的眼科专业知识为内地有需要的人献出一份力量。
1997年,周伯展获邀参与由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中国卫生部联合开展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赴内地多个省市为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回忆起在内地的第一台手术,周伯展记忆犹新:
“当时设备可以说是十分简陋,仪器感觉是香港80年代在用的,而且香港的手术室都是密封的,但那个医院所谓的手术室,窗户是打开的,手术期间我们还要赶那些飞进来的昆虫。”这让周伯展觉得不可思议。
“还有更惊险的”,他忆述,手术仪器都是要插电的,当手术刀还在病人眼睛里时显微镜断电了,“我眼前突然黑了,拿出来怕碰到重要组织,更不能放进去,差不多半分钟的时间我完全定在那里”,回想起那一幕,他现在依然有些后怕,但好在手术顺利完成了。
随后的10年里,周伯展和团队共操刀超过500万例白内障手术,“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也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型、最成功的扫盲运动”。
然而,到第8、9年,周伯展发现该行动不足以应付当地需求。“每台手术做完就走,新增病例却越来越多,医生人手不足,后续个案无人跟进,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他认为应该在当地建立一个“撤不走的医疗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各方推动下,周伯展与其医学界朋友在2008年启动“亮睛工程”,透过捐赠眼科设备、提供手术培训,帮助医院培训眼科人才等,在当地“开枝散叶”,发展可持续的防盲复明工程。
截至目前,“亮睛工程”与内地10个省份及30家县级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合作,成立扶贫眼科中心或培训中心,培训超过140名白内障手术医生,完成逾15万例白内障手术。
2017年,中国每百万人中实施白内障手术的例数达到2205例,较1988年提升了近27倍。
“近二三十年来,内地眼科医疗水平可以说是腾飞了”,周伯展表示,随着内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其手术技术、器械、仪器设备、人工晶体等方面都逐渐完善。
“现在内地医生去国外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医疗水平已经追上香港,甚至在有些地方比我们更先进。”他举例说,内地医生多,病人也多,有一些疑难杂症,香港可能只看过10个,而内地看过100个,因此在经验上会比较丰富。在医疗技术方面,从超声波乳化技术的应用到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出现,一些地区已达到世界级水平。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周伯展十分期待其对医疗方面的帮助和提升。他透露,今年8月份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眼科医师联盟,将推进三地医疗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并计划成立“近视预防治疗中心”,研究如何利用三地的好资源,从根本上治疗和预防近视眼。
从医30余年,周伯展依然怀有一颗谦逊之心,“我学得了这一门手艺,也恰巧有人需要我的帮忙。有这个机会我就很感恩。”他这样解读自己的职业价值。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