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初秋的阳光洒落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梧桐叶上,我的书案上悄然多出了一份意义非凡的花名册——一百位来自沙特阿拉伯各地的中学教师。他们在沙特教育部与中国教育部语言合作与交流中心的共同支持下,齐聚北语,开启为期三年的中文研修之旅。
翻开这份名单,我的思绪回到了十五年前。2010年,我受母校北语派遣,前往沙特苏欧德国王大学,参与该国首个中文本科专业的建设与教学工作。那时的学生们对汉语充满热情,那份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渴望至今仍令我动容。欣慰的是,当年那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如今已有数人成为沙特本土的中文教师,继续将这份热爱延续并传递下去。如今,面对这百位肩负使命而来的中学教师,我深知,他们的学习之旅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将深刻影响沙特中文教育的未来。学成归国后,他们将走上沙特中学的讲台,投身于中文教学一线,成为推动沙特中文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中沙人文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能够在阔别多年之后,再次站上讲台,为来自沙特的学员授课,我既感到兴奋,也倍感压力。这次我承担的课程为《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原本设定为硕士阶段的专业课程,如今被提前安排在语言培训阶段。在内容深度与学术思辨要求不变的前提下,我必须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与认知能力,重新设计教学结构,既要系统讲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又要引导跨文化理解与思辨,确保课程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教学趣味。
终于,迎来了上课的那一天。那一幕,我将永生难忘。尽管我已有十五年的教学经验,但面对这样一门内容复杂、语言挑战巨大的大课,尤其还是用阿拉伯语授课,依然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但当我走进阶梯教室,迎面而来的,是一百位沙特兄弟姐妹热情洋溢的问候和真诚灿烂的笑容。那一刻,我原本的紧张与忐忑瞬间烟消云散。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那不只是学生的尊重,更像是家人般的接纳与信赖。我们很自然地聊了起来,彼此问候、相互鼓励。我表达了对他们远离家乡、带着家庭跨越千山万水来华求学的由衷敬佩,他们则对我为课程所做的认真准备表示感谢,并说能上我的课是他们的荣幸。这番话令我感动不已,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把这门课上好的决心。
紧随其后的,便是我们共同踏上的一段丰富而充实的知识之旅。
2024年11月,阿拉伯语系师生与沙特教师一起欢迎沙特媒体部大臣萨勒曼·多萨里来访北语
2025年2月,王光远与沙特教师在沙特建国日招待会
2024年12月,王光远与沙特教师在结课联欢
在一学期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国情,从地理概貌到政治制度,从经济发展到人口政策,纵览山川大河,感受地域差异。在地图上,我带他们“领略”中国的自然风光,也向他们推荐了诸多充满人文特色的省份。每讲到一个地方,我总不忘结合自己在沙特生活的点滴经历。当讲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潮湿炎热的气候时,我说:“这就像你们沙特西部的 تهامة(提哈玛)。”他们会心大笑,瞬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文化距离。
我们还了解了讲授农业文明对汉字形成的深远影响时,我通过形声、会意等例子,引导他们观察与农业相关的部首,并结合图像与动画讲解汉字演变的过程。他们对这种“文化嵌入语言”的现象表现出极大兴趣,不断提问、记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围绕儒、道、佛三家的核心理念,我们展开了与伊斯兰文明的对比讨论。大家热情参与、积极发言,最终一致认为:无论是“仁义礼智信”还是“慈悲、公正与宽容”,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价值观层面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值得深入探讨与相互借鉴。
在跨文化交际部分,我们一起分析了中阿日常交往中可能出现的误解与差异,从问候语到时间观念,从待客之道到言语表达的直接与含蓄,甚至讨论了“言外之意”在两种文化中的差异。这些实际案例让他们收获颇丰,也提升了他们未来在中沙交流中的应对能力。
在讲述中阿典籍中关于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内容时,我列举了《黄金草原》、《伊本·白图泰游记》中对中国的珍贵记载,也提及《经行记》中有关库法的描写,以及郑和下西洋期间到访麦加的情况。我们徜徉在文明交汇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到那份横跨千年的理解与友谊。
课程的最后,一位沙特教师对我说:“过去我对中阿交往了解不多,但通过您的课程,我感到无比自豪,原来我们的文明曾有如此深厚的历史联系。”我回应道:“是的,中阿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篇章,而今天,我们正是这段伟大文明对话的见证者与延续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两点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深深感动。
首先让我感动的是沙特教师们对课堂的高度重视与严谨态度。整个学期,他们的出勤率几乎是全勤。即使因生病或临时事务无法到课,也总会提前郑重请假,言辞诚恳、充满歉意。每一堂课,我都能看到他们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尤其令人敬佩的是,在承担照顾家庭的重任之余,他们依然保持着坚定的学习热情和顽强的意志力。许多教师居住在北京的远郊,单程通勤时间往往超过一个小时。但无论严寒酷暑,风雨雪雾,他们始终准时出现在课堂上,从不抱怨。
其次,是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能力与接受度之高,远超我的预期。在短短一个学期的学习中,他们不仅掌握了大量文化知识,更展现出深刻的思辨能力与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在课程结业论文中,许多教师提交的作品选题新颖、视角独到、论述严谨,既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也反映了他们认真的学习态度与扎实的学术积累。阅读这些论文时,我常常感到惊喜与敬佩。
在课余时间,我们的相处同样愉快而融洽。在罗林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们共同组织和参与了多项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友谊。比如一起接待沙特媒体大臣萨勒曼·达瓦希尔阁下的来访,沙特教师与中国学生精心准备,表演了阿拉伯语诗歌和中文教学示范,赢得了大臣一行的好评。我们还联系长城汽车公司举办了中国汽车文化讲座。在观赏国产汽车、了解技术发展的同时,沙特教师和中国学生结成语伴,开展语言互助,为中阿语言交流搭建了生动平台。
日常生活中,沙特老师们的善意与温情更让我深受感动。他们常常送来小小的礼物——一本书、一件小工艺品、一盒亲手制作的甜点等,饱含心意。更让我动容的,是他们对我的信任:有人咨询我北京的清真餐厅,有人就签证和就医问题向我求助,也有人在节假日来临前询问适合家庭出游的地点……我已记不清究竟回复过多少条问题与信息,但每一次,他们都带着极大的尊重与诚意表达感谢。
与此同时,我也从他们那里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帮助。在阿拉伯语教学的过程中遇到语言难点时,我时常向他们请教;在了解沙特社会风俗与文化细节方面,他们更是知无不言、耐心详尽。这种理解与支持,让我切身感受到沙特人民的热情与真诚,也让我们的教学关系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升华为一种跨文化的友谊与信任。
35年前,中国与沙特阿拉伯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5年后的今天,汉语教育正在沙特大地上蓬勃发展。而这一切背后映射出的,是中沙战略合作关系的持续深化。近年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的高度重视与共同推动下,“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实现深度对接,两国在科技、能源、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合作。而作为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语言教育合作正日益成为中沙人文交往的关键纽带。放眼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中沙两国携手构建教育合作新模式,不仅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文明对话的标杆,也为全球南方国家之间携手合作、互学互鉴树立了典范。
王光远,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