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可以说是最了解北京中轴线的专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他一直从事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和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务,对北京老城和中轴线的保护工作如数家珍。《中法对话》特别对话单霁翔院长,跟读者分享他对中轴线的保护和传承的理解和观察。
2019年3月4日,单霁翔在一个文化交流活动中介绍故宫中轴线的保护和开放情况
《中法对话》:在您丰富的职业经历中,您与北京中轴线有哪些精彩的故事?
单霁翔:1984年,我在海外留学回国以后,进入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工作,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天安门地区和长安街的规划设计。第二年,我负责东城分区规划编制任务,对北京老城的大街小巷和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来,我主持开展了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调查,成果上报之后,北京市政府于1990年在全国率先批准设立了“历史文化保护区”,即“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同年,我进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担任规划设计处处长,其中一项工作是主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试点工作。我们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将更多北京胡同、四合院列入保护之列。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基本布局在中轴线周边,是不能建设高楼大厦的区域,实际上就把北京中轴线的景观环境保护了起来。
1994年,我担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印象深刻的是,1996年开始治理故宫筒子河。当时在故宫筒子河内侧与故宫城墙之间的狭长地带,挤满了400多户居民和20多家企事业单位,出行十分不便;更为严重的是,当时有465条伸向筒子河的排污管道,每天有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河内。两侧单位、居民向筒子河倾倒的垃圾已经堆积到了水面。于是,我们喊出“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21世纪”,抓紧制订故宫筒子河整治规划,邀请文物界、规划界的老专家积极呼吁。最终,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实现污水截流、单位居民搬迁,经过综合治理,终于在21世纪到来之前,故宫筒子河碧波荡漾的风貌得以恢复。
2000年,我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担任主任。我们积极制定《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等。同时,对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全面划定保护范围、制订保护规划,形成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并实施。
2001年7月,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大规模城市建设即将兴起。当时我们最担心大体量的建筑物、大规模的建筑群侵入北京中轴线和故宫的文化景观当中来。经请示之后,把可能发生大体量建筑群的项目规划到四环路附近。包括在西四环规划建设中关村西区,在北四环规划建设奥林匹克场馆区,在东四环规划建设北京商务中心区。这一时期,参与编制《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总体规划》等一批专业规划,主持数十项重点建设工程的初步设计审查。当时在北京中轴线、故宫和天坛世界遗产周边规划了14平方公里的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大面积保护北京胡同、四合院。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屏障,今天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才成为可能。
2002年,我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2011年,我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推动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为中轴线申遗做了一些呼吁。
2012年,我又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继续开展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腾退占用故宫院落的外单位。制定《故宫整体保护规划》,开展为期3年的环境大整治,把故宫博物院室内室外环境整治得干干静静,消除安全隐患,成立故宫研究院、故宫学院、故宫文物医院,加强文物藏品维修保护,实现故宫扩大开放,2014年实现开放面积突破50%,2015年达到65%,2016年达到76%,2018年突破了80%。直到2019年退休。
大栅栏地处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法对话》:您认为,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最长、最丰富、最具人民性和社会性的中轴线。我们该怎样去理解最具人民性和社会性这个定语的含义?
单霁翔:北京中轴线仍然是在现代城市中心,所以会有一部分老百姓生活在这片区域中。无论是在这个区域里的,还是在沿线周边的,其实北京中轴线与百姓生活有很深厚的情感关联。这一点体现在北京中轴线的五段景观上。
从永定门到天桥的生态景观,是世界城市少有的高品质绿化区域。这一段以前是皇家祭天的地方,现在是老百姓休闲的场所。这一带有3平方千米的大型绿色空间,遍植苍松翠柏,这么多古树名木,不但在北京城,在世界城市中也是很少有的。
天桥到前门的经济景观,是北京传统商业最集中的地区。这一段从清代以来就是传统的商业区,也是服务进京赶考学子而形成的会馆和文化场所,聚集了很多老字号,现在也是北京三大商业中心之一,是老百姓平时购物的地方。周边还有琉璃厂、三里河等景观。
从正阳门到故宫午门的政治景观,包括壮美的天安门广场,是很多重大政治事件的见证和政治活动的场所。那些纪念性建筑和文化建筑,都是按照强化中轴线的格局进行布置的。这一段从历史上就呈现出政治中心的气魄,延续至今也是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天安门向北到景山后门的文化景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这一段过去是皇宫,现在是世界遗产和大型文化设施。这些文化设施每天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到这里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从景山到鼓楼的社会景观,是元代以来从未改变肌理的北京最典型街道之一,最具人民性和社会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什刹海公园、古码头、南锣鼓巷地区,这些都是很多市民也是外地的朋友们经常来观光的地方。
中轴线两侧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古城遗址的公园,以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都是北京中轴线、北京老城的历史和风貌,民众在此生活,无疑会与北京老城的传统文化产生关联,受到传统的城市文化的影响,也会传承和塑造城市文化的未来。今天全民共同努力,不但要保护好中轴线,还要让中轴线文化活起来,能够真正成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北京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和谐融合的典范。
《中法对话》:您提到,遗产保护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亿万民众共同的事业。目前,北京市政府和市民在中轴线的保护和传承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单霁翔: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首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像原北海医院和天意商城这两处建筑,楼高分别有23.7米、18米,影响地安门外大街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影响中轴线鼓楼与景山万春亭景观视廊,所以进行了改造;天坛医院整体搬迁,把天坛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还有积水潭医院降层,这样人们站在什刹海的银锭桥上可以欣赏到完整的“银锭观山”景观;比如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后来成了育才学校的操场,重新回归先农坛以后,在2019年设立“一亩三分地”历史景观展示区,恢复了耤田景观,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耤田典礼和敬农相关的知识,还能参加春耕秋收。除了恢复景观。同时,还修缮了很多中轴线上的古建筑,比如钟鼓楼、景山寿皇殿、正阳门箭楼等,对于北京中轴线的展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轴线申遗还结合了老城治理、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相关措施包括文物建筑腾退、责任规划师制度、申请式退租、街区环境治理等。
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核心的目标不仅是要让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申报世界遗产来促进整个北京老城的保护,提升北京历史文化价值,讲好中华文明和文化传统的故事,凸显北京的首都风貌,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价值展示、环境提升就是一项需要全社会一起参与的事情。即使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之后,这些工作也不会结束。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