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7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步入百天倒计时,连通北京、张家口两处举办地的京张高铁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准备。京张铁路是清朝时中国人完全依靠自己修建的一条铁路,于中国的意义不同凡响,在这条链接百年历史的铁路背后,无数文物耐人寻味。
京铁家园铁路博物馆里,荣誉馆长金万智(右二)为游客做讲解
让文物留存下来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俗称“前门火车站”,是清朝光绪年间修建的全国最大的火车站。20世纪70年代,为让路于地铁,钟楼左侧的拱形建筑被对称移到了右侧进行重建。在中国铁道博物馆原副馆长金万智看来,虽然用的是当时的砖和料,并不能称作文物,因为“它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正因如此,京张高铁站规划修建时,要拆除或异地重建百年京张铁路清河站的事引起铁路专家金万智的极力反对。“有前门火车站的教训在前,还有天津西站老站房平移170余米的经验在后,清河站完全可以进行平移保护,文物一旦拆除就没有了,即便重建都不能再称之为文物。”经过各界专家学者的努力,清河站老站房在建设者的保护下经历两次平移共300余米,完整保留了建筑本体。
文物的留存并非易事,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专家的高超技艺,也需要诸多有心人的力量汇聚。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街道的京铁家园社区,是原铁路系统为解决职工住房而建。京铁家园社区居委会主任满明华介绍,为了弘扬社区特有的铁路文化,传承北京铁路人精神,2008年,在街道及社区的共同努力下,京铁家园铁路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开馆。最初只是一个小会议室,历经几批京铁家园社区居委会的努力,规模不断扩大,直到2021年9月新馆开馆,这里成为北京首家社区铁路博物馆。
在五大展室里展出的3000多套老物件,讲述了京铁的历史和精神:大清公清铁路公司章程、1904年京汉铁路车务总局关于提速的告示、詹天佑之子詹文宗核算的京绥铁路蓝图、清朝中国铁路有史以来140多年的客票、1950-2019年间全国最全的铁路制服、京奉铁路路界碑、1896年起规格不一的各式钢轨等等,有些还鲜少有人见过。
“人无我有,人有我全。单说这些成套的客票、制服、钢轨,没有哪里能超越。”金万智如今担任该博物馆荣誉馆长,对馆内展品十分自豪。特别的是,这个博物馆里所有物品都是铁路爱好者及京铁家园社区居民自发捐赠,包含未展出的合计1万余件。
铁路精神薪火相传
博物馆开馆当天还发生了一件趣事。上午十点左右就要开馆,但是居委会收集了各个级别的肩章,唯独没有“一道杠(代表铁路班组长的职别标志)”,制服纽扣也不齐,前来参观的一位阿姨听到后马上回家翻出自家的收藏补上了这一缺憾。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忙完开馆仪式后,想对老人表示感谢,却怎么也找不到人。而这5颗珍贵的扣子在馆里一直收藏了10多年,至今捐赠者都是一个谜。满明华说:“展品不足的问题在新馆扩建初期也遇到了,社区在居民中进行了广泛征集,300余居民捐赠500多件展品,极大丰富了展馆内容。”从协调居民意见到改造装修,再到人员协调,满明华参与了博物馆扩建全过程,他颇为感慨地说,“正是各方铁路人的鼎力支持,博物馆才得以面世,而除了铁路历史,铁路精神和京铁精神同样展现给了世人。”
年轻时做火车司机的王克鹏不顾80多岁高龄,乘坐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到博物馆,找寻精神共鸣。陪同他的女儿动情地说:“从爷爷开始我家三代都是铁路人,铁路精神已深入骨血。举最简单的例子,为了保障铁路安全,白天家属院里从不会有小孩吵闹,因为不知道哪家大人在倒班休息,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一个独立的展室里,全部展示的是社区铁路人获得的奖章、证书,技术能手、劳动模范数不胜数。虽经多年变化,小区人员已不再是单纯的铁路人,但京铁精神从未磨灭。博物馆讲解员李大耕、梁友明等人也是由社区退休老铁路人志愿担任,“不计报酬,随叫随到”。“对铁路系统来说,过去修铁路是跟马车、骆驼队比快,现在不仅是速度的变化,更是中国人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的传承。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和谐号、复兴号,高铁代表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这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金万智激动地说。
中国铁路今非昔比,短短几十年实现了巨大跨越。前来参观的铁路爱好者徐飞也深有感触,他说自己长途出行经常选择火车,前一天出差到山东平度,当天往返1300多公里,迅速完成了工作。“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铁路建设方便了百姓,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他表示,京铁家园铁路博物馆每一件收藏品都有它的历史故事,故事性、趣味性、历史价值很高。
除了对铁路的热爱,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下看得到的历史是这些老铁路人不遗余力付出的原因。“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应该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背后的故事、蕴含的精神代代相传。”金万智说。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