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0日,中国进入春分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也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又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曰: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夏冬不言分者,盖天地间二气而已。
春分节气,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即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它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严寒已经逝去,冻土渐渐融化,草木破土生长,气温回升较快,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会升到0℃以上,但由于春季日夜温差较大,天气也会出现较多的变化,如出现“倒春寒”这样乍暖还寒的现象。
在农业领域,春分的到来,意味着春种最忙的季节就要开始了,越冬作物开始进入生长阶段,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正如农谚道:“惊蛰到春分,下种莫放松。”“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这也阐明了春分时节农耕的规律所在。
春分有三候。一候,元鸟至。元鸟,燕也,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声。阴阳相薄为雷,至此四阳渐盛,犹有阴焉,则相薄,乃发声矣。三候,始电。《公羊传》曰,电者,雷光是也。《历解》又曰,凡声阳也,光亦阳也。它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春分一到,燕子北归,莺飞草长,雨霁风光,雷雨交加,别有洞天。
春分时节,民间各地有春祭、吃春菜、喝春汤、品春笋的习俗。其中,春菜又叫莴笋、千金菜,是一种野苋菜,又称“春碧蒿”。此外,有的地方还吃“春芽”,将香椿、豆芽、豆苗、蒜苗、笋尖等放在一起,煸炒之后食用。“吃春”的习俗文化,不仅将“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和节气自然融为一体,而且蕴含着迎新祈福的吉祥之意,因此流传至今,广受喜爱。
在这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泡一杯香茗、捧一卷诗书,走进诗人笔下的“春分”节气,也别有一番韵味。欧阳修在《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一诗中写道:“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诗人杜牧在《村行》诗中亦有言:“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袅袅垂柳风,点点回塘雨。”春分时节,豆柳如眉,日长蝶飞,清风小雨,飞燕春山,勾勒出一幅春之图画,率真自然,灵动活现。
惊蛰桃始华,春分万物生。春分,带着温暖和煦的春风、带着充满盎然的生机、带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从南向北,款款而来,让人们看到生命的成长与倔强。共同期待着,在这春日时光里,世间万物齐头并进、千帆竞发。
丁一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