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言:“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意思是阳和启蛰,春雷始鸣,蛰虫惊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日渐转暖的天气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往往出现在4月。可以说,“惊蛰始雷”的现象基本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和自然节律相吻合。随着大地湿度逐渐升高,使得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春雷才得以产生,逐渐出现春雷乍动、万物生长的自然景象。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它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天气渐暖,大地回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蛰伏了一个冬季,慢慢开始发芽开花。待到桃花开满山坡时,又是一年赏花时;黄鹂婉转,柳间啼叫。鸟儿最早感知到春阳之气,开始在山间鸣叫;在温暖的春日里,连鹰都变得像斑鸠一样温柔了。冬眠的生命,纷纷舒展希望的羽翼,迎接着繁花似锦的春天,万物开始求偶,世间洋溢着春意盎然的生机与活力。
惊蛰到,春耕始。在此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也就进入了越冬作物返青和春耕的季节。“惊蛰黑牛开犁”就是春耕生产开始的发令枪,它也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此时正处乍寒乍暖之时,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农谚也有记载:“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此外,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的依据。正所谓“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又如唐诗所说:“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惊蛰节气民间也有着不同的民俗。浙江宁波惊蛰日有“扫虫节”,农家会拿着扫把到田里举行扫虫仪式;江浙一带甚至会把扫把插在田间,恳请扫帚神显灵扫除害虫;内蒙古一带,人们往往认为此时家中老小易患灾病,因此借吃“梨”,寓意灾病远“离”。此外,《周礼》卷四十《挥人》篇有云:“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因此,家家户户还会在这一天去祭拜雷神、贴雷神图,以示敬畏大自然。
春雷始鸣,万物更新。期待惊蛰时节的一声惊雷巨响,在震醒蛰伏越冬的虫儿之时,也能驱走病毒与灾难。让我们共同祈愿:春回大地,花枝春满,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丁一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