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大寒:岁将暮 春将始

2020-01-20 15:23:00 【关闭】 【打印】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三礼义宗》记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由此可见,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而大寒过后,即将又迎来新一年的轮回,寒气渐退,春暖花开。 

  俗语有云:“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大寒时节,随着寒潮南下频繁、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全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出冰天雪地的严寒景象。 

  大寒有三候:一侯鸡乳,这是古人对于母鸡孵小鸡的叫法。大寒前后,随着寒气逐渐累积,萌发的阳气也蓄势已久,阳气累积到一定程度,母鸡便开始孵小鸡了。二侯征鸟厉疾,“征鸟”是“杀伐之鸟”,也就是鹰隼这类翱翔天空的捕猎能手。此时,它们感知到了阳气在逐渐攀升,展翅高飞的本能渐渐恢复过来。三候水泽腹坚,即水都冻透了,水域的冰,冻得又厚又结实。可是,即便是这样的寒冷也没有击退人们在冬日寻找乐趣的心,滑冰、冬泳、钓鱼……冬日里,丰富多彩的活动充满意趣。 

  寒冷经过一冬的积累,在大寒之时终于达到顶峰。因此,人们常说,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指,人们在此期间要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而在此时,全国各地农活依旧很少。北方地区老百姓多忙于积肥堆肥,加强牲畜的防寒防冻,为开春作准备;南方地区则仍加强小麦及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过后就是立春,意味着新的一年马上就要来了。因此,民间有许多围绕着辞旧迎新进行的礼俗、民俗。吃糯米、办牙祭、大扫除、赶大集……热热闹闹的气氛里,升腾起的是人们对新一年的殷切期盼。 

  在大寒到农历新年到来这段时间里,家家都在忙着除旧迎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扫尘洁物,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岭南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如今在广东,常见这样的情景:大寒来临前,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以迎接传统节气中最冷的时节。吃“消寒糕”的习俗在北京由来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选择在“大寒”这天吃年糕,还有“年高”之意,带着一帆风顺、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则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由此可见,大寒时节,到处都洋溢着喜悦的氛围,到处都是欢乐的景象。 

  大寒已到,新春将至。随着寒冷的离去,人们又将迎来新的节气轮回,不久后,生机勃勃的春天就会如期而至。而人生的起伏就像四季轮转,不仅会有意气风发的顺境坦途,也会有天寒地坼的艰难旅程。严寒褪尽,才有大地回春;历经磨练,方可破土重生。正如民谚有云,“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大寒过后,春天将如约而至,万物复苏,一派生机。

 

  丁一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