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让书店成为基层传播的文化空间

2019-07-31 10:55:00 【关闭】 【打印】

基层文化空间是社会治理和普通百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基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指城市社区、街道,又包括乡村和城镇。基层有地方的、本土的含义,也指某个基层单位或公司。作为个体,总要生活在家庭、社区、公司等不同的基层空间中,可以说,基层是与每个人生活和工作最息息相关的社会领域。基层传播就是加强基层社区融合和文化建设的手段,暂且不谈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团建活动,生活在基层的普通百姓是否宜居和舒适,离不开有机的、健康的邻里关系和社群网络,这都需要基层文化工作者、志愿者通过组织各种文艺、教育活动来构建丰富、融洽的基层公共空间。近些年,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城市书店和农村书屋的投入,让书店成为基层传播、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

20144月北京三联韬奋深夜书房营业开始,广州、杭州、青岛、郑州、西安等全国各地的24小时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的夜间运营模式渐成气候。作为掀起不打烊热潮的实体书店,三联韬奋书店远不是起点。国外及中国港台的同类书店早已有之:以台湾为例,1999年诚品敦南店开始提供24小时营业服务,成为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就大陆而言,深圳的中心书城24小时书吧、上海的大众书局福州路店,也分别于2007年、2012年就开始了24小时营业。

更大范围、接连涌现的24小时书店,与《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的通知》不无关联:税收的减免和资金的支持,使得因夜间营业大幅增加的人力成本、水电开支等经济压力得以缓解。20166月,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鼓励开办24小时书店,为助力24小时书店发展带来利好。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在全会决议中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2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历史性地被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2014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

作为中共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全民阅读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和理念,还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必要途径。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全民阅读的展开提供了软硬件支持;另一方面,全民阅读的实践则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动力。新世纪以来,政府在促进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让普通百姓更加均等化地享受到文化服务。24小时书店,无疑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要求的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的有益尝试。

城乡人口规模、流动趋势和区域功能、经济水平上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文化产业集中在城市的格局,也注定了24小时书店的夜店照不到乡村。根据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的综合阅读率为87.5%,较农村居民的73.0%14.5个百分点。对城乡成年居民不同介质阅读情况的考察发现,中国农村居民的图书、报纸、期刊阅读率及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与城镇居民存在显著差距。城镇中的出版物经营业务,或直接由书店,或由大型商贸、餐饮、服务连锁企业展开。在农村地区,新华书店等发行企业,便民超市、电商服务站点等农村出版物代销点或网络代购点,虽亦有登场,却存在感不足,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面向基层开展全民阅读七进活动——利用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书屋、连队书屋、城乡阅报栏(屏)等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牧区)、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是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形式。其中,农家书屋,是乡村的重点文化设施之一。

农家书屋工程,由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等八部委,于2005年开始在部分省市试点,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最初的设定目标是有效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的问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图书销售难以开展,将工程的重点放到了图书借阅服务上。至2012年,农家书屋的基础建设已经结束,全国64 万个行政村基本实现全覆盖。然而,作为全民阅读进农村的主要平台,农家书屋的使用率和实效尚不尽如人意,需要依靠更多的基层文化志愿者把农家书屋与基层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书屋不只是阅读、读书的空间,也是重建乡村文化、基层社区的中介。

具备自主性、追利性的24小时书店,在以时间换空间及多元化经营的经验上,或许难以复制于农家书屋,但它提供的丰富活动、舒适环境以及和民众文化需求对接的内容供给,都给农家书屋工作带来一些借鉴。将因地制宜的单位缩小至一家具体的书店,凸显每个城市、每个街道、每个社区的独特性,以此取代宏观政策或中观调控下的一刀切24小时书店对农家书屋的启示,包含却不限于以需求导向为基础,向基层转移资金,创新投入、审核、监督机制,坚持本土化、当地化。

一个是城市的精神地标,一个是乡村的文化服务设施,在为全民阅读掌起的灯光下,它们殊途同归——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共同推进、协调发展之路。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