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是季夏时节正式开始的标志。
《千字文》中有句:“寒来暑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农谚有“小暑交大暑,热的无处躲”“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但小暑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
中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一候,温风至。至,极也,意为温热之风至此而极;二候,蟋蟀居壁。蟋蟀居壁,指蟋蟀生而还在穴中面壁,不能出穴。《礼记注》记载:“生土中。此时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盖肃杀之气初生则在穴,感之深则在野而鬬。”蟋蟀农历七月后就要出穴,于丛间活跃寻求伴偶,等到八月份天气凉了便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三候,鹰始击。《礼记·月令》记载:“鹰乃学。”击,指搏击。应氏曰“杀气未肃,鸷猛之鸟,始习于击,迎杀气也”,指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升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的标志即出梅、入伏。出梅又称“断梅”,即初夏长江中下游梅雨天气的终止。十日后入伏,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盛夏高温季节。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通常,初伏始于小暑节气之末,而中伏和末伏出现在大暑。由于紧接着就要迎来最炎热的节气--大暑,所以民间又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农谚有云:“伏天的雨,锅里的米。”在这一时期,田间作物将迎来茁壮生长的阶段,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对生计与田间收成息息相关的民间来说,小暑节气有很多传说与纪念活动。
小暑前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民俗文化中一个传统的节日。在《云笈七签·三洞奉道科》中记载:“六月六日为清斋暑。”这里的“清斋暑”,也就是指清净心、清净意、清净身。人们采草药煎汤洗浴清暑,就是传统的习俗之一。六月六,也叫洗晒节、天贶节等。关于“天贶节”的说法,起源于宋代。“贶”即“赐”,赠送的意思,即天赐之节。这一日,庙观晒经,文人晒书,农民晒种,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因这一天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的日子,因此民间会将箱柜里的衣服翻出放在外面晾晒,称为“晒伏”,意在去潮气湿气,防止发霉虫蛀。
另有一说这天与牛郎织女有关。相传牛郎织女只有七月七能相见一面,然而他们之间有天河阻拦,为了让他们相见,每到六月六这天,民间的孩童就要将端午节时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顶,好让喜鹊衔去搭起鹊桥。至今,民间还有“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的说法。
古人言,伏为“隐伏避盛暑”。伏日祭祀感恩,远在先秦,就有关于伏日祭祀的记载。“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按照传统的说法,炎帝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让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地球上五谷孕育生长旺盛,从此人类再也不愁衣食。所以,人们为感谢炎帝的功德,便在每年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便有了在伏日祭祀感恩的礼仪。
而每年的三伏天,正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此时,民间流行的活动大多是以“静”为主的。于文人雅士而言,夏日避暑消闲的庭院,花木不必繁多,造景不必恢弘,雅静即可。伏日之“伏”,对于内修其身的人而言,就是要收摄自己的身口意三识,清净心、清净意,关注身国内而用“暑”文修身;对于外用的治事而言,则是要有“隐伏避盛暑”的意思。而在感恩和修身实践中,内与外也要同步求证,实现天人合一。如今,这种田园风光已不太常见,古时许多悠然的消夏方式,很难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形成交集。小暑,就像是炎炎盛夏里的中转站,它提醒人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去迎接极致炎热的大暑。正如白居易说“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意指心静则凉。夏季炎热,心静才是纳凉的上上之选。炎炎夏日,有时间不妨窝在家里,调适心境,吃半个大西瓜,阅读经典,防暑纳凉,静心养生,便也不会感觉这暑天有多么炎热了。
丁一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