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2018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 (以下简称“看中国”)展映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挪威、捷克、巴西、保加利亚、丹麦、希腊等国驻华使馆使节,文化界、影视界专家学者,“看中国”组委会成员与合作单位代表,媒体嘉宾以及35名外国青年导演和教师代表出席此次展映活动。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体验与影像创作实践项目,迄今已经举办八届,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格鲁吉亚、印度、新加坡、韩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55个国家73所高校508名青年参与,出色完成507部短片,共获90余项国际奖。
2018年度“看中国”从4月19日启动仪式起,至7月17日展映仪式止,共历时115天,汇集来自36个国家的103位外国青年导演,呈现103部以“生态·生物·生活”为主题的纪录短片。
2018年“看中国”的年度主题是“生态·生物·生活”。从体现自然生态的青海湟鱼洄游、珠海中华白海豚保护、河北白洋淀湖泊环境,到展示城市风貌的重庆桥梁影像、深圳绿色建筑工程、大连有轨电车运营;从现代都市中共享单车、绿色餐厅和新能源电力的应用,到田间乡下古茶树的保护利用与沙漠生态治理。外国青年导演们在“生态·生物·生活”年度主题引导下,带着或冷静克制,或活泼好奇的眼光,记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点滴细节故事,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下,中国地貌风情、生物类型的多样性,及其背后的文化氛围、价值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参加展映并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希望中外青年今后能继续保持联系和沟通,做文化交流传播的青年使者,把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个角落,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介绍到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看中国”创始人黄会林先生表示,“看中国”项目呈现出来自五大洲青年电影人在中国的真切体验,听到了他们发自肺腑的对中国的热爱,看到了他们出色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非常有价值,有创意,有情怀。“看中国”项目八年来的实践证明:从接机到送别,从陌生到相识,每部纪录片创作背后有更多的人情故事。“看中国”已经成为中外青年之间一座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友谊“桥梁”,已经成为培育中国与世界电影新力量的重要平台。
“看中国”项目的三位外方指导教师分享了他们此次“看中国”之旅的体验和感受。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杰奥夫·波利斯特(Geoff Poister),盛赞了此次“看中国”项目的年度主题。认为现在面临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挑战,人类需要重新定义与自然的关系,以更积极地支持生命;牛津布鲁克斯艺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家约瑟夫·霍加思·卡尔(Joseph Hogarth Carr),强调了“看中国”项目对于外国青年导演的意义:“每个学生都会有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将这些永恒的记忆带回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纪录片创作只是这个项目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现在的经历,以及我们将带回家和分享的中国印象,则是‘看中国’的另一部分。”;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史蒂夫·蒂斯电影电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系主任阿瑟夫·西拔(Asaf Zippor),由他在中国学到的道家“无为而治”的观念辩证地引申出参与“看中国”拍摄的经验:“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在“无为”之下干预现实,正如我们拍摄纪录片,要好像没在拍摄一样。”
(摄影:喻捷)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