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我国,对各个地域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被重视。中华民族56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造就了我们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各民族都拥有丰富、独特的优秀文化遗产,经过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闪耀着灿烂的光芒。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保护和传承好它可以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使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对传承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激励着新人去学习,去保护,去传承。
“瓶窑形胜,倚山临水,气势恢弘。有良渚遗址,远古瑰宝;南山摩崖,宋元遗踪……”
扎根于良渚文化核心区块,沐浴在非遗文化的润泽之中,流光山色间,老镇瓶窑一直以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余杭纸伞、良渚玉雕、石濑花灯、风筝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当地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延续非遗文化的文脉也成为了瓶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至今的文化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演变,逐渐积淀淬炼成为传统文化之精华。目前,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现有非遗传承人5位,省级非遗项目1个、市级非遗项目4个、区级非遗项目10个。近年来,瓶窑镇着力发展美丽经济,传承美丽人文,挖掘传统特色文化,尤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为传承和弘扬余杭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如何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在日新月异的城镇发展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何将非遗文化薪火相传,在年轻一辈中收获认同与喜爱?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做足了文章。
据记者了解,一年前,在瓶窑镇举办的第六届文化艺术节上,非遗“活态展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一览非遗风采,2007年11月,非遗表演在瓶窑北湖草荡芦花摄影节上惊艳了无数人的目光;2018年春天,一场以花为媒的非遗文化节在瓶窑浪漫樱花谷精彩上演……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与非遗保护在这里并行不悖,非遗文化的传承有了更为丰富而生动的新方式。
2017年,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正式启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将非遗传承项目和传承人“送”到瓶窑各中小学,形成了“1+6”的教育教学模式(即1个非遗展示馆和6个非遗教育教学基地)。非遗传承人们走进校园,以“手把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魅力。如今,瓶窑一中、瓶窑一小、一小崇化校区、彭公小学、长命小学、北湖小学的学生们都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良渚玉雕传承人蒋家洪说:“传承良渚玉雕的使命感是我坚持6年教学的理由。”瓶窑苕溪艺术团团长翁素萍说:“学生们一次次的进步,让我感悟传承的快乐。”瓶窑一中舞狮表演队的唯一一名女生臧诗诗说:“学习传统文化,我从没想过放弃”……所谓传承,本就是传授与领纳的共同体,师生们在教学中一同加深对于非遗文化的理解,感悟非遗传承的真谛。
日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月”期间,以“弘扬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文脉”为主题的2018年瓶窑镇“非遗进校园”活动成果展顺利举行。来自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6所中小学的学生们,通过精心编排,将平日所学的非遗文化以表演的形式生动展现。教育教学基地、特色课程、名师辅导、节目展示……一年以来,瓶窑镇“非遗进校园”活动可谓硕果累累。瓶窑镇正以这样鲜活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拉近校园与非遗文化的距离,唤起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之火正在这里熠熠生辉……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