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之名,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保定山接太行,地处华北,屏翰都南,拱卫京师,被誉为“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这样的地方,定是旌旗猎猎,壮士悲歌之处。的确,远古时黄帝蚩尤涿鹿大战就在此城的最北端;春秋时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士荆轲,是保定人的骄傲,并且他一直没有走远,千百年来和这片土地上的高粱红一样,滋长着一代代保定男儿的豪迈之气;也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让“狼牙山五壮士”在弹尽粮绝后英勇跳崖,续写出一曲英雄壮歌;才会让地道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扬眉吐气的篇章;才会让高渐离奏出的羽声变成雁翎队的号角……
这里不仅是尧帝的故乡,也是蜀汉昭烈帝刘备、宋太祖赵匡胤的故里,还是清代4位皇帝(雍正帝、嘉庆帝、道光帝、光绪帝)的陵寝之地—清西陵所在之处。不仅如此,保定还是文化百花盛开的地方,宋有州学,明有府学,清有莲池书院,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诞生了祖冲之的圆周率、郦道元的《水经注》、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等,使之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长廊里熠熠生辉。
既有叱咤风云的王者,又有慷慨悲壮的勇士;既有出类拔萃的科学家,又有万古流芳的文人墨客。有冲锋激昂的号角、有幽怨的元曲、有抗战的钟声、有绵绵的西厢记、有燕歌行、有不归曲。既有中原文化的风貌,又有草原文化的撞击。保定就是这样丰富的城市,怎样来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漫漫长夜里我像唐代保定诗人贾岛一样“推敲”。
保定自汉建制,后唐立州,元设路,明易府,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直隶巡府由正定移至保定,至此保定成为直隶(河北)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近300年。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保定,现有全国重点保护单位47处,不可移动的文物点3500余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家重点名胜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5处……
“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在保定古城,一个数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积聚着大小72座衙门,是中国唯一的一座五衙同城的古城,保存最完好的是直隶总督署。
直隶,是清代总督的办公处所,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从雍正七年(1729年)开始,历经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共182年,先后有99任次74人就任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是何许职位,通过雍正赠给当时的直隶总督的这块匾额,便可知晓。“恪恭首牧”,意思是直隶于王朝同治的中心,具有保卫京师、就近顾问之责,稍有不测,便会危及朝廷,“八督之首,疆区领袖”所以称之为“首牧”。晚清时期几位重臣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后,让直隶总督的权势和声威更上一层楼,特别是李鸿章,他不但掌握着直隶的军政大权,还遥控着清朝的内政及外交,位高权重。
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直隶总督署,为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筑群,“雕镂玉砌应犹在”,却全没了往日的衙署霸气。走在其中,犹如参观一座普通的富商豪宅,只有见到曾国藩、李鸿章等的办公用品时,方能感到一股带着皇室威严的风拂过面颊;只有听到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总督故事时,才会在此乐此不疲。整理叱咤风云的历史,谁是“大字不识”的直隶总督、谁是最早建立莲池书院的总督、谁是第一个参奏贪官和珅的直隶总督、谁是将皇子囚禁致死的总督、谁是唯一将朝鲜摄政王幽禁在保定的直隶总督、唯一在总督署大堂上被八国联军审判处死的总督……把直隶总督署读透,就能把清朝的历史理清。“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名不虚传,它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真的是一个王朝的侧影。
清西陵,一个王朝的背影
清西陵是一处规模宏大的清朝皇家陵寝建筑群,位于保定易县。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和皇后、嫔妃、王爷、公主共计80人。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南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陵区内松柏葱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寝座落在群山环抱的平川上,座座殿宇,画栋雕梁,帝陵恢宏,以黄琉璃瓦为顶;后陵较小,以绿琉璃瓦为顶。陵区松柏皆逾百年,平均树龄340年以上,树龄最小的也有120年,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年龄最长的古松林。陵寝石雕共百余座,掩映在松柏中,若隐若现,似一幅风吹不动的古画。
清朝入关后共有10个皇帝,除末代皇帝溥仪未建陵外,其余9个皇帝分别葬在东、西两陵。原来,清代定都北京的第一个皇帝顺治,一次到遵化昌瑞狩猎,见此处风光幽美,遂指为自己建陵之址,史称孝陵。此后,康熙帝即在孝陵以东建了景陵,这就是清代“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昭穆之制”,但这种制度到雍正帝时却发生了变化。
雍正是康熙第四子,为什么要另辟陵园?有两种说法:
一种传说是,雍正帝篡改了父皇的传位遗诏,谋夺了皇位,因皇位来的不光明正大,故陵寝不敢近依父皇景陵。
另一种传说是,雍正帝是一位英主,从不甘居人之下。但东陵顺治帝的孝陵已占据了至尊之位,所以只能另辟陵区。
从此,清朝在关内有了两个皇家陵园,遵化在京师以东,故称东陵,易县在京师以西,故称西陵。
雍正开辟西陵的用意,本想使嗣帝也随之葬入西陵,但他的儿子乾隆却以“好风水”作为选择陵地的原则,在东陵建成裕陵,可是乾隆的儿子嘉庆却又葬在西陵,于是形成了父子分葬的“兆葬之制”。
雍正帝的尸体无头,被吕四娘刺杀而死一说在民间留传了200多年,几乎家喻户晓。也有说雍正帝崇信道教,对炼丹颇感兴趣,是长期服用丹药中毒而死的,不管哪种说法为准,但得病不足两天,死得如此之急,确实令人生疑。只有将来打开泰陵地宫时,方能真相大白。电视剧《甄嬛传》里嫔妃的故事,也只有到了清西陵,方才知道什么是真假。
走进狼牙山
狼牙山位于太行山东麓,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
带着对五勇士的崇敬之情和对小学时课本的怀旧情绪,我来到狼牙山,山上松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更奇特的是,那被当地百姓看做如万柱狼牙的山峰,一根根地挺立着,竟像极了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千峰叠翠,万瀑流泻,像这么俏丽水灵的山生长在北方,实属罕见。
那座不起眼的山峰,便是五勇士跳崖处,游客们多被狼牙山出奇的美丽征服,有的钻进鬼斧神工的红色玛瑙洞不肯出来,有的在棋盘坨上要与王禅老祖下上一盘,红色旅游变成了绿色旅游,但我相信五壮士不会怪罪,他们本就是为掩护群众而纵身跳下悬崖的。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傲然挺立在狼牙山顶,直插云霄,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9个红色大字让人的爱国之情顿时澎湃起来。其实,狼牙山不仅是一座英雄山,还是一座历史名山,太子避难的故事、漂生和二郎神为民造福镇海眼的故事,让这座山充满了神秘色彩。
太行龙头——野三坡
野三坡位于中国北方两大山脉的交汇处,巍巍太行和峥峥燕山在京城的旁边冷不丁托举出一个美丽的孩子—野三坡。
虽然,野三坡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被人知晓,但它却是一个孕育了30亿年才出生的孩子,是华北地质历史的缩影。侵入岩、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异常发育的构造节理、断层、褶皱。走进野三坡,你观看的不仅仅是自然风景,而是在阅读一本天书—《石头记》,是大自然用千姿百态的石头做笔,书写给人类的地质奇书,它向您娓娓道来华北30亿年的沧桑,穿过百里长峡,一路走过的是30亿年的记忆,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条褶皱都令人心生敬意。
野三坡是古代京都通往塞外的重要关隘,素有“疆域咽喉”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龙门天关、龙门城堡、气势恢宏蜿蜒于山岭之中的内长城,每一处都让人浮想起执戈守望的将士,而最清晰的,还是70多年前萧克将军的身影,他在这里建起平西抗日根据地,太行群山成了保家卫国的烽火战场……
6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6大景区,200多个自然景点,既是国家森林公园,又是世界地质公园。最让人流连忘返的,还是幽谷画廊百里长峡。百里峡景区由三条形如鹿角排列的峡谷组成,全长105华里,宽处不过数米,狭时仅容半步,绝壁万仞之中怪石嶙峋、树木葱茏,三条峡谷头部相连,而身尾互不相望。每条峡谷谷深相近,谷物不同。海棠峪的花绝不会开到蝎子沟的崖上,而蝎子沟那状如幼桑的蝎子草也绝不会在十悬峡的巨石上生长……
集幽、险、奇、深于一体的百里长峡,步步奇景,景景不同。当外面烈日炎炎之时,一脚踏进阴凉的峡谷,它清爽宜人的温度和清新浸润的环境,特别是春天还有清香四溢的花开,这梦中景色除了用人间仙境来形容还能有别的成语吗?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紧相依。有山必有水,野三坡也不例外,这水从太行山袅袅婷婷而来,又在这个坡里蜿蜒成一条汤汤大河。这条河曾因晋代名将祖逖以此为天然屏障阻挡羌胡铁骑的入侵而得名“拒马河”;又因“滋范阳千种树,润上古万顷田”而成为野三坡的母亲河。拒马河横贯整个野三坡景区,沿岸群峰竞秀,或撑一叶扁舟在河上游耍,或骑一匹骏马沿河套漫步,更可坐在河边看“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白石山——上帝种下的一朵莲
白石山因满山白石而得名。白石山是座山上之山,1亿多年前的花岗岩把7亿年前的白云岩熔烧,托举到人间,成为独一无二的天然奇观。中国峰林地貌众多,最著名的有砂岩峰林、石灰岩峰林、大理岩峰林等。其中砂岩以湖南张家界为代表,石灰岩以云南石林为代表,大理岩则以保定白石山峰林为代表。白石山从海拔1400米处分开,上半部为大理岩,下半部为花岗岩,其奇特之处,十分罕见。
白石山位于800里太行的最北端,处在华北平原到山西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其海拔2096米,在54平方公里的花岗岩基座上顶起一块20平方公里的白云质大理岩,主峰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就像一朵盛开的白莲花……
白石山景观之奇,首推峰之奇。这里的山峰,有如竹笋拔地而起的、有似棒椎悄然独立的、有像一摞摞砖头码在一起的、也有像一捆捆书籍堆积一块的。有的石峰被风蚀得斑斑驳驳的,好像一捻就碎一推就倒似的;有的互相搭依站立;有的金鸡独立,双雄石岩体一小坎上,一石站立,半身在外,比“比萨斜塔”斜得还精彩。
古书上讲:“白石山,山多白石,连峰纵拔,秀丽若屏,时有游云游曳其上。”这简单平朴的几句话道出了白石山的特征。而民间流传的“白石山上云套云,难受不过人想人”的“情诗”,也道出了白石山的云雾之美。
云雾填充峰谷之间,使峰岩层次分明,将耸立的群峰装扮得如梦如幻。白石山的云雾还有两奇,就是可听,可摸。可以听到一个个飘动的小水珠“沙沙”飘飞的声响,用手去抓,可感受到雾气打在手上,手掌上会出现一层水珠……
白石山茂密的植被,从山巅直披坡脚。春夏秋冬色彩变幻多姿,其中最亮丽抢眼的是红桦林。红桦是白石山的林王,在北坡从海拔1600米延伸至海拔2000米,面积上千亩,树干修长、翠盖遮天,如红妆出浴,如童话世界。红桦林最美的季节是秋季,树叶金黄、树干深红,如诗如歌,言不能尽。
白石山,瀑布山泉多挂在山的腰带上,几乎都长在海拔1400米左右,大理石和花岗岩的连接处,雄浑中见秀丽,平朴中见诡异,真是一座匪夷所思的奇山。
平原奇观——冉庄地道战
冉庄坐落在冀中平原,是个仅有3000多人的普通村庄,在抗战时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战争中奇迹的地道战便发生在此。冉庄,这名字像一颗璀璨的小星,在共和国的地图上闪光。半个世纪过去了,冉庄地道战遗址,依然雄风犹存。钻进地道,恍若置身于悠长的时间隧道,思绪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7年7月,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日本侵略军向中国华北大举进犯。刹那间,华北平原狼烟四起,生灵涂炭。位于冀中平原的冉庄村,同样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最难忘的日子是1939年6月15日凌晨,日军包围了冉庄村,他们挥舞着刀枪,把村民赶到南大桥三官庙前集中训话。这一天,日本杀害冉庄干部村民13人,打伤致残11人,抓捕走11 人,烧毁民房 700 多间,抢走财物上百车,制造了骇人听闻的“6·15惨案”。
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抗争,在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上,冉庄村民只能向大地发出求救的信号。各家各户在村里村外挖隐蔽洞,称为“蛤蟆蹲”。后来,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人们逐渐把单口洞改为双口洞、多口洞,再加长加宽,形成与临近村庄和村外河坡、坟茔相通的地道。最能体现冉庄人智慧的是地道的出入口,均设在墙角下、牲口槽、风箱、炕洞、锅台等地方,极其隐蔽;交叉处设翻板和陷阱,通风口和水井相连,通风取水两便,全村主要街口与路上构筑了高房、地堡、庙宇、碾盘、暗室等各类作战工事,与地道相通,既可观察敌情,又可冷枪杀敌。
其实,当时整个冀中平原村村有地道,地道长达25000华里,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
1950年,36个国家的代表团来冉庄参观,对神奇的冉庄地道战赞叹不已,以后每年都有数十万中外游客来学习参观,至今,冉庄地道战遗址已接待了近千万的中外参观者,并有十余部影视片在此拍摄,最著名的是1965年放映的《地道战》,至今仍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历史的辉煌和秀美的风景培育出绮丽的保定,在皇城边悄悄地低调绽放……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