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现场。(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6月28至29日,中国新闻社以“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在京举办“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国家部委有关负责人、国内外权威专家、商协会和企业代表等共同研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未来,前瞻中国式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围绕国企、民企、金融服务、数字经济、华侨华人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展开热烈讨论。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在主旨发言中表示,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驱动的发展。在他看来,鼓励创新必须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必须落实科研人员个人分享利益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必须破除制度性障碍,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建中央副主席孙东生在主旨发言中指出,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都需要一个共同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建立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此,他提出四点建议:第一要以市场需求牵引产业体系发展;第二要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产业生态建设;第三要加强科学与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推动创新生态建设;第四要加快优势领域中的标准制定,巩固产业优势,不断把“中国标准”推向国际。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在主旨发言中强调,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告别惯性思维,从有意识到下意识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军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努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下一步,我们将遵循减污和降碳内在联系与客观规律,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关键,以优化治理路径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坚持系统观念,突出协同增效。”胡军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主旨发言时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把握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他指出,要从自己的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努力在基础技术上跟上不掉队,在新基建上加大投资追赶,在应用场景和平台上开放竞争,在连接和终端消费上扬长避短。”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