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

当科技插上科幻的翅膀

2023-06-07 11:13:00 【关闭】 【打印】

  如果你在地球上能够原地起跳0.5米,那么在月球上这一跳就能达到约3米,而在冥王星,这个数字会是7.4米左右——让你有一跳起飞的感觉。站在一台行星重力测算机前,原地起跳,它能在一秒内就捕捉到你在地球上的跳跃高度,并帮你快速换算出你在各个星球上可以跳跃的高度。因为人类跳跃的高度除了与自身身体素质有关外,引力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这台机器就是根据不同星球的引力来推算出不同的跳跃高度。 

  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亦从未停止。如今,科幻产业的新产品又把星际穿梭、太空博物馆等带到了普通人身边,让普通大众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在宇宙中遨游,在科幻世界徜徉的感觉,感受浩瀚宇宙的魅力。529日至64日,在北京举办的2023中国科幻大会,通过科幻展览、科幻论坛、科幻嘉年华等系列活动,为公众提供了一场科幻盛宴。 


5月29日至6月4日,2023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首钢园举行  

  航天与科幻 

  坐在返回舱模型里,手握控制杆,戴上增强现实眼镜后,七十岁的唐秋平和她身边的宇航员小伙伴——一位来自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的初中生——一起,开启了一趟重返地球之旅。 

5月30日,人们排队体验中国科幻大会的重返地球装备 

  空间站内的细节十分逼真,舱内配置的工作区、睡眠区、就餐区、锻炼区等多个区域清晰可见。即便在知道这是一个虚拟世界的前提下,唐秋平还是不由自主地伸出了一只手想要触摸一下空间站内的各种仪器。耳机里有清晰的操作指引声,她在舱内按照指示工作。忽然,在返回舱载入大气层的过程中,座椅开始震动,信号失联。惊慌几秒之后,一切又恢复如常。 

  五分钟体验过后,摘下眼镜成功出舱踏上地面后,唐秋平连连感叹舱内太真实了,从太空看地球十分美丽,能拥有一次宇航员的体验非常难忘! 

  的确,每位体验者在走出来的时候,都有一种宇航员出舱的感觉,体验感很强,我们也设置了一些细节,能让大家对航天工程有切身体会,航天科技十二院六所科普研究部主任王登向记者介绍到,这个装置叫做重返地球,用户进入其中,戴上VR眼镜以后,就可以看到360度全景的空间站内部。等他们进入我们返回舱中,还可以体验空间站的分离、制动变轨、载入大气层,最后随着返回舱一起,落在地球母亲的怀抱,全过程体验宇航员的生活。 

  这个逼真的体验装置位于中国科幻大会的首都青少年科幻教育空间展区,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这个展区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装置,如星际骑行”——戴上VR眼镜驾驶一台摩托车在八大行星之间穿梭,月地驾驶”——在充满陨石坑和环形山的颠簸月球表面飙车,等等,吸引了大量参会观众排队体验,其中不乏老年人和儿童。 

5月30日,在中国科幻大会上,一位观众在体验月地驾驶装备   

  王登介绍道,在这个区域,他的同事们把航天与科幻进行了一个有机结合,通过虚拟现实和体感交互技术,他们将航天领域的科技成果、重大工程以及科研人员对未来的一些设想以一种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带给公众,让更多人在互动体验中学习航天知识、感受航天文化、理解航天精神。 

  此外,这些高科技也满怀人文色彩。为了扩大体验者的年龄范围,所有体验装置都经过多番测试,个个安全稳固,老幼咸宜,上至七十岁下至四岁,只要能戴上VR眼镜,体验过程中都不会有不适感。他们希望通过这些科普体验装备,在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心中埋下富有人情味的科学种子,让航天科技触手可及,为中国航天事业、科技的发展带来更多新生力量。

  中国科幻的大门已经打开 

  科幻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科幻给科技创新带来了灵感与创意,而科技发展又不断拓展科幻的新境界。 

  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共同编撰的《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于近期发布,聚焦2022年度中国科幻产业典型业态中的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五大板块。根据这份报告,2022年,我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77.5亿元,其中科幻阅读产业总体营收30.4亿元,同比增长12.6%。此外,2022年科幻游戏产业总营收达565亿元,科幻手游市场占比提高,营收达562亿元,本土科幻游戏海外市场表现良好。 

  科幻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关注。在各个年龄群体中,年轻群体对科幻产业的关注度更高。21-40岁群体在科幻产品方面的支出显著高于其他群体,其中,最吸引他们的是科幻影视剧的科技想象力、视觉效果、创意衍生品和科幻游戏带来的视觉冲击。 

5月30日,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的学生们在中国科幻大会活动现场聆听太空知识  

  对每个普通人而言,科幻文化是激发他们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的重要途径。而中国科幻不仅在国内热度很高,在海外也拥有大量关注者。近年来,随着刘慈欣《三体》在海内外的热销,中国科幻也从边缘进入了世界主流视野。而作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的《流浪地球》等本土科幻电影在海外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幻产业向海外延伸。这些科幻作品也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户。 

  科幻是基于科技的扩展想象,反过来科幻也会促进科技的创想,把一些幻想中的东西变为现实。在科幻小说和影视剧中,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创造自己想象中的未来科技。但实际上,我们的想象是基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只有更多地了解新科技、新科学,我们才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中国科幻光年奖获奖者、青年科幻作家灰狐介绍道。 

  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如YouTubeFacebookTwitter以及知名图书网站Amazon等搜索后,记者发现,海外观众和读者对中国科幻感兴趣的点在于,观看中国科幻影视剧、阅读中国科幻文学让他们重获了一种熟悉感、崇高感和惊异感。尽管在科学内涵和审美方面与西方作品很相似,但在观众和读者眼中,中国科幻作品中对未来社会的思考、对人性的挖掘、对故事情节的设置等都完全不同,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特别是东方哲学思想非常独树一帜。 

  在很多海外观众和读者看来,中国科幻作品能将厚重的现实融入科幻,更突出集体团结而非单个英雄的中国式世界观在他们眼中也都十分特别。比如在颇受海外读者喜爱的《三体》中,叶文洁这样的主线人物有自己的成长过程,其出现并非单纯为故事发展服务,这与已经程式化的英语世界的科幻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知名科幻作品外,还有很多国内作家的科幻作品也在海外拥有自己的读者群体,如王晋康,阿缺等。翻译《三体》的华人作者刘宇坤也是一位有着不少优秀作品的科幻作家。在刘慈欣看来,尽管中国科幻现在刚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但他相信,随着中国黄金时代的到来,属于中国科幻、东方价值观的时代也将到来。 

5月31日,中国科幻大会的一个分论坛,国内知名科幻作家、编辑汇聚一堂,分享创作及科幻作品影视化经验

  从现实到未来 

  1838年,人们对于光年的定义使得宇宙天体之间的距离不再深不可测,仰望星空时,宇宙空间也在人们的想象里变得具象化。 

  而科幻在中国也经历了百年的发展,早在五四运动前后,鲁迅率先翻译引进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以文学化的方式向民众传播科学与技术,启迪民智。百年来,中国科技发展迅猛。中国载人航天新闻发言人于今年529日表示,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530日神舟十六号也成功发射,1822分,翘盼已久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两个乘组顺利会师。整个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让普通人的视野更为开阔。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科技的迅猛发展打破了现实与科幻的壁垒,让人们有机会通过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进入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建立在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让普通人通过科幻想象力,就能触达遥远的未来。 

  而作为超越国境的科幻,关注的是全人类命运、全人类主题,它在带给我们独特的体验,激发无限想象的同时,也让我们在抬头仰望星空时,不再感到虚无和孤独,让我们能用一种跳出现实之外的视角观察浩瀚宇宙,审视我们生活的地球,接受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在对其他星球文明的想象中更好地理解自己。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