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

绿色服贸、低碳发展
——来自2022年服贸会的现场扫描

2022-09-05 10:30:00 【关闭】 【打印】

  竹子替代塑料做成的一次性餐具、不用插电就闪闪发光的霓虹灯牌、只排出水的氢燃料电池……正在北京举行的2022年服贸会,绿色成为一抹突出亮色。 

  今年服贸会的主题是服务合作促发展 绿色创新迎未来,并且新设面积达16700平方米的环境服务专题展,全面展示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技术和应用。从个人生活、到城市建设,再到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的身影在服贸会上频频出现,折射出中国推动绿色发展步履坚定,以及绿色低碳转型蕴藏的巨大机遇。 

  竹子变身秀规模扩大 

  一场竹子变身秀正在服贸会上演。 

  从刀、叉、勺子,到餐巾纸、吸管、水杯,再到自行车、排水管,琳琅满目的展品均由竹子制成。以竹代塑、减塑降碳,是这场变身秀的主题。 

  国际竹藤组织这个以竹木风格配合竹林造景搭建的展台颇受关注,参观者络绎不绝。国际竹藤组织东道国事务部主任傅金和介绍,竹子是一种绿色、低碳、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很多领域可以替代塑料,目前已开发的竹产品种类超过1万种,涉及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去年我们在服贸会的展台只有60平方米,今年增加到了120平方米,因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了。傅金和说,明年我们的参展面积可能还要增加。 

  服贸会上,竹子变身秀规模扩大,是绿色消费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的一个缩影。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今年联合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绿色消费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 

  瓦片有了新功能 

  瓦片能干什么?相信,今年的服贸会给了很多人一个新答案。 

  光滑润泽的外观,自然流畅的弯曲弧度,配以玄青、黛绿等颇具中国古典美感的颜色……在服贸会英利嘉盛的展台,几块建筑曲面瓦片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它们不是普通的仿古瓦片,而是蕴含晶硅光伏电池技术的新型绿色发电建材。保定嘉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营销经理王乐蕊介绍,这些瓦片可以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为全屋提供绿色电力。 

  能发电的瓦片,带给参观者更多关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想象。在服贸会上,还有不少类似场景。 

  中建二局展台的一块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施工现场工地设备、环境监测、废弃垃圾等数据信息,利用这一系统可以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比如建筑垃圾智能分类回收利用,空气粉尘指数偏高时自动启动围挡喷淋装置。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与德国相关能源机构合作,在城市更新、城市设计、产业园区建设等领域推出落地设计服务,同时实现碳中和技术方案全面融入全过程设计。清华院企划部主任杨丝路说:国家的减碳举措对建筑行业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要全面提升从设计规划到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减碳技术服务,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扩张的废物变燃料生意 

  五个透明玻璃瓶里的神秘物质,展示着一门变废为宝的生意经。 

  生物质颗粒燃料、生物质碳、塑料粒子燃料……在维尔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台上,这些高大上产品的前身却是固体废物。 

  该公司副总裁张进锋介绍,日常生产生活中,会产生大量诸如木质包装物、农业秸秆、厨余垃圾等生物质固体废物。通过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各种绿色零碳替代燃料,应用于冶金、建材、电力、石化、造纸等多个工业领域,代替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今年,这家总部位于江苏常州的公司,在北京新成立子公司,加强生物质替代燃料业务。张进锋说,这两年,明显感受到一些地方和企业对于替代燃料需求的增加,为此公司正扩大生产规模、拓宽生产品类。 

  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展台,一个体积不大的黑盒子,输出动力却相当于一台2.0T的发动机,并且排出的只有水。这是氢腾氢燃料电池电堆,其关键技术和产品材料全部实现自主化,现在步入产业化推广实施阶段。氢燃料电池车、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服贸会上,不同企业展示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拓宽着人们对于未来汽车的想象空间。 

  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饱含绿色”“低碳元素的服贸会,彰显着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所蕴藏的巨大科技创新推动力以及产业发展新机遇。 

  在今年服贸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参加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时表示,中国推进绿色和低碳转型、未来实现碳达峰直至碳中和,积累的良好实践和成功经验具有全球性意义。期待中国持续大力做好国内减污降碳等方面工作,并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成功经验。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