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

中欧经贸如何克难前行

2022-03-14 16:01:00 【关闭】 【打印】

  一场领导人视频峰会牵动国际社会的目光。2022年3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视频峰会。面对当今动荡变化的世界,习近平主席在视频峰会中指出:“中欧在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方面有很多共同语言。双方要加强对话,坚持合作,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这不仅为今后中欧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中欧经贸合作增添了动力。 

  经贸关系,中欧关系的压舱石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中欧双方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基础上开展对话合作,已经发展成为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21年,中欧之间贸易额突破了8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欧盟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双向投资规模累计超过了2700亿美元。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张茉楠在接受《今日中国》采访时表示,2021年尽管国际形势云诡波谲,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生,但是中欧经贸合作延续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呈现出“量质”齐升的特点:双边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在航空航天、生物、光电、电子、材料等领域的贸易增速超过了30%;双向投资稳中有进,在金融、疫苗研发、新能源、电动汽车、物流等领域投资合作非常活跃;同时,经贸交流对接也不断地深入,中欧经贸高层对话等各层级的交流机制持续发挥作用,地方和企业的合作平台更加完善。比如,2021年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有425家中东欧国家企业参展,自中东欧进口的采购意向达到74.6亿元人民币;第四届进博会欧盟企业积极参加,展商数量、展览面积、意向成交额占比均超过1/3。 

  “这些都表明中欧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韧性和高度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已成为中欧关系的压舱石。”张茉楠说。 

作为中国与欧洲陆上货运最主要的通道,中欧班列2021年开行15000多列,同比增长22%。(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欧盟中国商会会长徐海峰在接受《今日中国》采访时表示,过去一年,中国作为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增长和复苏的引擎,其供应链和产业链稳定对欧盟经济复苏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中欧经贸关系长期向好发展的稳定性力量。中国正在全力构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欧经贸合作打开了更广阔空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与欧洲陆上货运最主要的通道,中欧班列2021年开行15000多列,同比增长22%,凸显了“一带一路”建设和中欧经贸往来的强劲动力。 

  携手合作应对挑战

  当前,中欧经贸关系是否会受克兰局势影响是国际社会关心的问题。在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就深刻指出,“有关制裁对全球金融、能源、交通、供应链稳定都会造成冲击,拖累疫情下负重前行的世界经济,对各方都不利。  

  遗憾的是,就在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后不久,西方迈出了制裁俄罗斯能源行业的第一步。美国宣布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液化天然气和煤炭;英国宣布计划将在2022年底前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和相应石油产品;欧盟委员会则是计划在2030年前逐步摆脱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在2022年年底前将欧盟对俄罗斯天然气需求减少三分之二。 

  张茉楠分析指出,俄乌冲突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供应链产业链的不确定性。首先,欧盟国家一半以上的能源产品依赖进口,其中,俄罗斯提供了41%的天然气、46%的煤炭和27%的石油。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制裁将导致国际能源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如果出现能源供应中断,将严重冲击欧盟工业生产,加剧通货膨胀,欧洲能源危机甚至可能引发全球衰退,使尚在疫情阴影下的世界经济复苏之路更为艰难。其次,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重要的稀有金属供应地,对于全球芯片业、半导体业、汽车制造业等产业链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美国、欧洲多数国家已与俄罗斯互关领空,如果制裁措施继续升级,影响中欧班列的正常运行,将给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已面临严峻挑战的全球供应链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 

  张茉楠建议:“中欧双方应加强沟通,在稳定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和互联互通方面尽快形成政策协调机制,以降低中欧经贸合作可能受到的影响。” 

  除了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外,内部贸易政策也是中欧经贸界关注的焦点。根据中国欧盟商会最新发布的《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21/2022》以及欧盟中国商会发布的《深化互利合作,共塑中欧未来——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报告2021》,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贸易政策“保护主义”和市场的“内顾”倾向。从双方商会的报告来看,欧盟企业担心在中国市场的参与受限制;而在欧中企由于欧盟出台强化投资审查、对外国补贴采取新的监管制度等单边性贸易政策工具,增加了中国企业在欧投资和经营困难。 

  对此,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双方对“内顾”的关注反映了我们共同的担心,商会希望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性企业,也希望在中国的欧洲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中国商会的报告还提到,在欧中企对欧盟营商环境总体评价连续两年下行。徐海峰呼吁,欧方应高度重视并解决中国企业关切,为在欧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和无歧视的营商环境。“在欧中国企业期待中欧增强互信,加强双方重大战略对接,共同促进欧亚和全球互联互通,深化在绿色、数字和其他经贸领域合作,推动中欧经贸关系行稳致远。”徐海峰说。

  拓展更大的合作空间

  在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双方要继续本着互利共赢原则,持续深化绿色、数字伙伴关系和各领域务实合作”。这进一步拓展了中欧经贸合作的合作空间。  

  在绿色领域,中欧双方的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中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愿景;而欧盟目标是到2050年欧洲成为首个“气候中性”大陆。 

  徐海峰表示,中欧在绿色经济发展领域保持对话并不断深化共识,绿色合作正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亮点、新引擎。双方已决定建立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确定打造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关系。“中欧的绿色低碳转型将为中国企业参与双方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机遇,双方可加强在新能源、碳市场、碳定价、绿色金融和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方面的合作,使绿色合作和发展成为主旋律。”徐海峰说。 

  在数字领域,中欧双方数字经济发展正在提速,进一步带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中欧已确立打造中欧数字合作伙伴关系,而近年欧盟还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产业数字化、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半导体、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和网络安全等领域发布了系列行动计划。 

  “中欧可加强数字经济合作,如加强研发合作、应用开发合作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此外,中欧可进一步加大对网络安全、通信技术标准、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数字货币、数据流动等议题上的对话与合作,进一步丰富中欧数字经济合作内容。”徐海峰说。 

  在张茉楠看来,中欧双方还可以在经贸规则和标准方面拓宽合作领域。比如拓展中欧双方已经签署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产品范围和产品标准;对未来欧盟即将实施的碳边境调节税尽早进行磋商;推进中欧投资协定批准生效进程;持续为中欧关系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此外,双方可以在一些多边框架下加强协调合作,比如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推动世贸组织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等。 

  进入2022年,中欧经贸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22年3月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前两个月中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8746.4亿元,同比增长12.4%,占中国外贸总值14.1%。同期,欧盟超越东盟,重回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我们期待中欧经贸能够进一步扩大发展优势,深入挖掘中欧合作空间和新增长点。我们相信中国的发展将给中欧合作带来更大的空间。”徐海峰说。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