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意怎么样?天热了,更要注意消防安全。”这两日,禅城区南庄镇龙津村村民吴显佳时常顶着烈日去走访村里的商户。作为党员村民代表,他固定联系村里6家企业,“上门了解企业需求之余,也督促他们守规经营”。
龙津村有大小物业1000多处,分布在10个村小组。“村干部就几号人,光靠我们能管得过来吗?”龙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廖衍成掰着指头数。为此,龙津村发动超百名党员村名代表,共同参与物业与集体资产管理和监督。“这样不仅能消除部分村民的猜疑误解,还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提升村集体收入。”廖衍成笑着说。
在广东省率先实行党员村民代表责任制,是龙津村创新基层治理方式的缩影。20余年的发展,龙津村从“后进村”逆袭成为收入过亿的富裕村,生动诠释了基层善治的深刻含义。以党建引领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龙津也正是佛山广大农村的缩影。
“养鸡生蛋”走出新路
就在龙津牌坊旁,临街的连排商铺人来人往,大多经营汽车维修相关业务。这里便是龙津汽配城。
“过去这里是一片陶瓷加工厂,只要路过这里衣服都会沾一层灰。”长期住在村里的郭红(化名)指着汽配城回忆道,“这几年村里陶瓷加工厂逐步减少,各项商业配套日益完善,村民住着更方便、更舒心了”。
然而,20多年前的龙津却是另一番模样。20世纪90年代,顺应“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粗放型发展模式,龙津村成立四家村办企业。由于村办企业盲目扩张、经营不善,龙津村欠下4亿多元的债务,相当于全村3000多名村民每人背负着十几万元的债。“当时村委会已经发不出工资,村里的土地物业都被拿去抵押了。”廖衍成回忆道。
廖衍成说,过去,村里主要以出租土地的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后来,在时任村党委书记冯耀泉的带领下,龙津村调整经营方式,整合村集体的所有合法土地,先自建厂房或物业再进行出租,实现从单一的“土地出租”模式到“物业租赁”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有效提升土地价值。
龙津汽配城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汽配城所在区域属于永红工业区,过去以做陶瓷加工为主。随着厂房逐步到期,村集体计划打造一个商业项目,提升空间利用率。”廖衍成说,考虑到龙津村周边区域分布大量4S店,经过村集体探讨商定,最终决定发展汽配行业。
2017年,投资4000万元的龙津村投资汽配城项目启动,由永红、永三、永光三个村小组和龙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目前,汽配城项目一期、二期已投入使用,引入了70多家汽配商家,收入较过去增加了20%。“今年底,汽配城项目将全部完成,预估一年为村集体带来2000多万元收入。”廖衍成满意地说道。
凭借“养鸡生蛋”的发展理念,龙津村集体收入20年来持续实现正增长,村组两级经济的年增速达到10%。
值得一提的是,“养鸡生蛋”的理念也运用到了龙津村村居管理中。龙津村拥有外来人口超4000人,超出户籍人口数量。为排除治安隐患,龙津村于1999年就大胆提出构建“村内无出租屋”制度,即村民的房子不对外出租,而是由村集体出资在村里建设公寓大楼,统一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实行小区式规范化管理和服务。
公寓带来的租金收入,每年以年终分配的形式分给村民,稳定治安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收入,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目前,龙津村内共有6个“新龙津人”公寓小区,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周边环境绿化,提高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流动人口满意度达85%以上。
20余年的发展,龙津村从“后进村”逆袭成为收入过亿的富裕村。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将集体资产“晒”在阳光下
穿过龙津牌坊走向村委会,沿途随处可见普法宣传、村规民约、家风文化、和谐邻里之类的格言警句。在龙津村委会旁的村务公开栏,村务、集体三资、财务往来等村集体重要信息一目了然,供村民随时查阅。
这是龙津在过去发展中得到的经验。龙津村村集体经济虽发达,但利益格局多元、复杂,治理不善是重要原因。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龙津村将重心放在了完善村内经济制度、基层治理上。
1998年,已是一家企业负责人的冯耀泉临危受命,出任龙津村党组织书记,并于1999年当选为第一届龙津村委会主任。回村了解情况后,他深刻体会到,要扭转村集体负债累累的局面,必须先创新制度,引领村民走上遵规守纪、合法经营的道路。
当时,龙津村10个村小组的资产管理五花八门,物业租金没有标准,村民分红不平衡,集体经济不透明、不规范。“一些用烟盒纸写的合同都能算数。”有村民回忆道。
面对这种情况,冯耀泉力排众议,在龙津村推行“七个统一”经济活动制度,包括统一各类合同格式;统一地段租金价格;统一各村小组物业的租用年限等。
与此同时,各村小组以土地面积入股村集团公司,再由村集团公司进行统一出租、规模运营,所得利润按股分成。
2017年,龙津村集体投资190多万元建设了全市村级首座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站。这一方面推动村集体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从而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使资产管理更规范。
通过把资产“晒”在阳光下,龙津村集体经济迅速扭亏为盈、快速发展,村内矛盾也得到有效化解。过去20多年间,龙津村组两级经济的年增速达到10%,目前集体物业、存款等资产总额超过6亿元。
党员村民扛重任
今年是盛祥发门业(下称“盛祥发”)董事长邓发达扎根龙津村的第13个年头。十多年间,盛祥发从一间加工作坊发展至一家规模企业,从未离开过龙津村。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龙津村的支持与服务”。说着,邓发达拿出手机打开微信,指着一位好友介绍道:“这是联系我们的党员村民代表,几乎每周都会来走访了解企业需求。每逢极端恶劣天气来临,他还会提醒我们提前应对,真的很贴心!”说起党员村民代表,邓发达连连称赞。
实行党员村民代表责任制,是龙津村围绕基层治理,在全省率先推出的一项创新探索。
“过去各村小组的集体资产和物业出租主要由村组长负责处理。不少集体物业需要管理,难免出现疏漏,且话事权过于集中于村组长一人身上,村民也容易产生质疑。”龙津村党委副书记冯铭麟说。
意识到问题所在,龙津制定了《龙津村党员村民代表责任制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根据方案,各村小组村民代表共60多人,以及50岁以下的无职党员共40余人携手参与村政村务。他们分片区对本村小组的出租、承包、合作等集体资产和物业跟踪管理。每人负责对接5家厂企店铺,每月到所负责的厂企店铺进行不少于两次的探访。
具体来说,党员和村民代表需要细致检查村内厂企、店铺的经营情况、环境卫生、安全生产等情况,并做好记录。期间,他们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代表集体为进驻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实质性服务。
“这样能让党员村民代表履职意识更高,村政村务更加公开透明,村集体在村民中的威信自然也更高。”廖衍成说,同时,也能增强党员责任感,逐步形成村情共知、村业共谋、村资共管、村利共享、村责共担的良性局面。
不仅如此,每季度各村小组须召开一次户主大会,由村民代表述职汇报责任执行情况,向村民介绍本小组内的企业经营动态、租金收缴等状况。“每次户主大会,我们都会拿出详细的数据,村民对我们也很放心。”吴显佳说。
■数读
2019年,龙津村村组两级总收入约1.3亿元(据佛山市农业农村局数据)
总面积2.5平方公里,有3个自然村共10个村民小组。
目前有户籍人口1138户4086人。村党委下辖9个村小组党支部,共有党员135名,村民代表69名,外来暂住人口超过4000人。
■观察眼
要富村,先治理
“龙津村变化真的很大!”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在龙津,无论是村干部、村民还是企业负责人,谈起村里的发展均是发自内心的认同。
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珠三角发达地区,“富裕村”“亿元村”并不罕见。除了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它们大多有着一套“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
龙津正是如此。此前,为扭转村集体负债的局面,该村两委班子将改变村民法治观念作为首要任务,并提出聘请专业律师任驻村法律顾问。彼时,即便在政府部门,法律顾问也未能做到全覆盖,龙津村此举可谓开先河。
同时,龙津村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先后创新推出“村内无出租屋”“七个统一”“党员村民代表责任制”等多项特色制度。而这几项制度均切中了龙津的“痛点”,成为其由“负”转“正”的关键一招。
此外,龙津村也充分利用村规民约,不断完善乡村治理。近几年,龙津重点挖掘记载于龙津廖氏家谱中的《龙津古训》,并将其打造成为一张文化名片。虽然只有寥寥几千字,《龙津古训》却蕴含着遵纪守法、爱国尽孝、尊师重教、邻里和睦等丰富思想,能引导村民积极向善,树立文明乡风。
实践证明,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能有效激活乡村主体的创新力量,能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因此,乡村要兴旺,治理要先跟上。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