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中国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2021年6月26日,一场以“双循环”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行,来自中关村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下称“新供给研究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学者展开热烈讨论。
目前,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已经确立,对于如何理解新发展格局,新供给研究院院长贾康与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政府预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薇合著出版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书,进行了详细阐述。贾康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就已经是一个“双循环”状态,但现在指导方针的新意在于“以内循环为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在贾康看来,“以内循环为主体”与此前一直反复强调“稳中求进、扩大内需”的方针是一脉相承的。“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提出,是基于前期实践,形成有关双循环所有政策的进一步优化组合。在政策贯彻实施过程中,侧重于扩大消费和投资内需而形成双循环,是当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合理抉择。
“但强调‘以内循环为主体’,绝不意味着忽视、看轻‘外循环’,继续做好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积极参与全球的经济大循环,更好地使要素尽可能充分流动起来,把握共享信息革命时代的发展机遇,实现新发展格局。”贾康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加宁也认为,强调国内大循环,是要打通内外双循环。我们要开放创新,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疫后促进复苏的关键。
谈到如何打造新发展格局,东北财经大学中国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认为,在“内循环”层面,中国需要理顺和优化居民收入分配,关键是土地、住宅等要素进行城乡统一市场化改革,农民得到财产性收入,扩大消费支出空间。
新供给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建议通过打造“新四化”作为引擎,即推动要素市场化、全面数字化、民生富裕化、全球一体化,从而驱动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姚东旭认为,中国需要释放国内市场或者把“内循环”放在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从供给侧的角度来说,在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财税环境等层面,市场主体需要更加市场化和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环境。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