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8日,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举办2021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与会嘉宾围绕“加快全面数字化 驱动全面现代化”的主题及“十四五”规划前瞻进行了深入研讨。
就在两天前的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情况: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工业、消费、投资、进出口等主要指标也均呈现两位数增长,国民经济开局良好。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份中国经济首季“成绩单”可谓亮眼。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总体上看,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合乎业内的预期。这表明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后,经济的复苏正在努力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运行。展望全年经济,随着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全年经济有望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9.2%,增速创2011年以来同期新高。其中,出口同比增长38.7%,进口增长19.3%,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扩大690.6%。与2019年同期相比,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0.5%、22.5%和18.2%,也处于较高水平。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认为,一季度,中国外贸和吸收外资均取得强劲增长,远超市场预期。经济恢复向好反映了积极宏观政策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彰显中国经济发展内在韧性强劲。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中国经济增速上调0.3个百分点至8.4%。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也指出,中国经济在2021年预计将实现8.1%的增长。预测的结果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全年经济发展信心和期望。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已经展现出澎湃新动能,加快全面数字化,从而更好驱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贾康认为,这再次表明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加快全面数字化的进程中,要特别看重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力释放,即通过科技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他看来,财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是该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其升级发展至少有三大维度:包括政府财经管理部门的管理状态要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升级;企业和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升级发展以及数字化和智能化人才的培养。
对于如何培养人才,贾康给出了建议。首先,坚定不移地在供给侧改革这个主线上面,在教育和科技领域深化配套改革,推动国民教育和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推动科研体系更好遵从科研规律,适应现代化需要。其次,要积极丰富和数字经济有关的专业,培养适应人才。要加入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及时发现优秀人才加以推荐,升级进修。再次,国家财政部门对于数字化、智能化教育和培训的支持要进一步强化和优化。结合重点攻关项目,结合数字经济人才培养,进一步创新机制,使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开办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组织数字经济相关的教育培训活动,支持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和涌现。
黄剑辉认为,未来创新的关键是“数字化”。比如在融资方面,可以构建一个区域性的基于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的一个信贷市场。供给端是各类商业银行和融资机构,需求端就是广大的民营企业,同时构建辅助性的一种增信机构来做支撑,实现传统金融向数字化、平台化运作转型。
而通过打造“数字化”智库,可以把供给端的一流智库学者与需求端的政府企业高效率地匹配和对接。该平台既为经济社会进步提供高质量、定制化解决方案,又为智库学者提供快捷高效的专属对接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资源的配置得到更好地提升,从而助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