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世界经济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陷入深度衰退、全球跨境直接投资流量大幅下降超过40%的不利形势下,中国全年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444亿美元,同比增长4.5%,跃居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这不仅得益于中国在世界上最早有效控制疫情、成功实现复工复产,也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
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在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围绕中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制定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总体而言,中国的对外开放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从商品和要素型开放转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020年11月6日,上海。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法国参展商生物梅里埃展区
中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当前,中国平均进口关税已降至7.5%;中国制造业已基本对全球投资者开放,全国版、自贸试验区版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分别压缩至33条、30条和27条;推动服务业有序开放,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制定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为外国企业创造更多投资机会,共享中国发展红利。
二是进一步打造开放平台。2020年,中国新设了北京、湖南、安徽3个自贸试验区,使全国自贸试验区达到21个;发布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按照“越办越好”要求,继续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一步,中国将依托这些开放载体,对接国际规则,开展高水平对外贸易投资合作,以实际行动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三是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2019年,中国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排名大幅跃升到31位;2020年,随着《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正式落地生效,中国全面取消商务领域外资企业审批备案、实施信息报告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外资企业投资机制,确保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使更多外商更愿意到中国投资兴业。
四是进一步推进自贸建设。202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10国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国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正式实施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议定书关税减让安排;结束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签署中柬自贸协定、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下一步,中国还将推动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并积极考虑加入CPTPP。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要“依托中国国内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一定会是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姚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