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峡两岸>旅游

梅州围龙屋:客家人的土木堡垒

2020-12-09 11:01:00 【关闭】 【打印】

    梅州围龙屋是一种典型汉族民居建筑,遍布于广东梅州市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大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当地官员将这些移民的户籍立为“客籍”、“客家”,这正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为了防范外敌和野兽的侵扰,客家人选择聚族而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客家居民建筑有不同的变化,于是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土围楼、四角楼等民居建筑形式。其中,最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它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多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来进行建造,整座屋宇跨在山坡与平地之间,形成前低后高、两边低中间高的双拱曲线。屋宇层层叠叠,从屋后最高处向前看,是一片开阔的前景。通常龙屋的前面是一方半月形池塘,也叫作风水塘,后面是弧形围龙屋,两个半圆相合,包围了正屋,形成一个近似圆形的整体。这前后两部分之间,隔着一块长方形的空地,叫“禾坪”,也叫“地堂”,是居民日常活动和晾晒的场所。

    “风水塘”主要用于养殖鱼虾和蓄水,所蓄还可以用来浇灌菜地和防范火灾。后面围屋借助地势,设计成前低后高的形式,更利于采光、通风和排水,设计十分巧妙。正中的主体建筑是堂屋,以堂屋中心的中轴线分布着上、中下三堂。上堂主要为祭祀场所,用来祭拜祖先;中堂为议事、宴会等族人处理重大事项的公共场所;下堂为婚丧礼仪时,摆放乐师和轿夫席位的场地上堂与中堂、中堂与下堂之间有左右对称两厅,称“南北厅”,也称为“十字厅”,是公共会客厅。三堂两侧还分布着正房、花厅横屋等建筑,建筑围成天井,之间有走廊相连,布局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堂屋和横屋的外层便是弧的围屋层,宛如一条巨龙,也叫作围龙。围屋在建造时将窗户设计的比较小,可以用来瞭望和射击,以此拱卫着正屋。当来犯之敌时,围屋层就形成了一道坚固防御屏障。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草,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

    在围屋与正堂之间有一块半月形空地,称为“花头”。“花头”用来种植花木,用碎石、鹅卵石等可留有空隙的材料铺就,寓意着“龙气不会闭塞”之意。客家人眼中这里可是全屋的风水宝地。在正屋与花头之间,往往开一条深沟,作为围屋与正屋的分界,其主要作用在于方便排水,以免正屋潮湿。

    从规模上看,围龙屋“三栋二横一围层”、“三栋四横二围层”等形式,甚至还有、五围层等样式其中以“三栋二横一围层”规模围龙屋居多。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规模大的则可上万平方米,这样的大围龙屋可住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在围龙屋这种封闭的营垒式建筑群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水井、猪圈、鸡窝等设施,一应俱全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场所。

    梅州围龙屋主要是土木结构。早时,人们多用泥土夯筑或用泥砖砌1米、15米以上的墙体。后来,人们在泥土中掺入了灰沙、碎石、稻秆、竹枝,还有糯米、红糖等材料。用这种经过特殊处理的泥土筑起的墙体更加坚固耐久。墙体筑好工匠们还会在它外面刷上一层石灰泥,以求美观。而屋顶则用小青瓦覆盖,和墙形成强烈对比也使得整座建筑更加雅致。围龙屋内装饰假山、盆景,反映客家人恬静自得的生活情调。在围龙屋的梁枋大门上,雕刻着各种飞禽走兽纹样作为装饰,十分精美围龙屋平添了许多古朴的气韵。

    建成这样一座围龙屋,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营建新屋时,族人和乡亲们都会热情帮忙新屋建好后,屋主还会搬新屋那天隆重地宴请宾客。因此围龙屋的建造也充分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勤劳朴实的美好品格。

    千百年来客家人就这样座巨大的城堡内,世代聚族而居,繁衍生息。逢年过节,客家人常常聚在一起,吃吃饭,拉拉家常,几代同堂,共享天伦之乐。围龙屋从建筑布局到房间的分配,也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宗族观念,体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传统伦理观念。

    总体来说,梅州围龙屋的营建遵循了中轴对称、主次有序的原则来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布局,而屋前半月形池塘和屋后半月形“花头”形同太极,寓意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这也是这种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为围龙屋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链接:

[lán]公祠——位于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坝美村,是迄今发现的广东最大客家围屋。该建筑始建于明朝初年,有600多年的历史,损毁前房间共有398间,现存386间。这座围龙屋为六横六围结构,整个建筑占地面积达3.5万平方米,是客家标准的大围龙,围屋祖祠大厅为石柱梁架结构,悬山瓦顶,灰沙夯墙,完好保留着明显的明代建筑特色。

 

万秋楼——位梅县区新城办事处扶外村98号的万秋楼,是由梅州旅居马来西亚华侨夏万秋先生所建。此建筑特别聘请国外名建筑师精心设计,整座楼宇结构完整,揉中西建筑款式于一体,既有西式的尖屋顶大钟楼,又有中式客家的围龙屋,中西合璧,富丽堂皇。该楼是由厚实的墙体和百余根花岗石圆柱作骨架,石柱的底座和顶端配有花卉等各种浮雕图案,庄严典雅。

 

作者简介

93号院博物馆传统文化课程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